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方案2 【神经内科讨论版】

5、 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1)   目前正应用抗凝药物或凝血酶原时间(PT)超过15s,国际标准化比率(IN
R)超过1.7;医学教育网
  2)   发病前48h应用肝素,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3)   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
  4)   发病前3个月出现过另一次卒中或严重脑外伤;
  5)   发病前14天做过大手术;
  6)   治疗前收缩压超过185mmHg或舒张压超过110mmHg;
  7)   神经系统体征迅速改善;医学教育网
  8)   孤立、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单纯共济失调、感觉障碍、构音障碍
、轻度肌无力等;
  9)   既往有脑出血史;
  10)   血糖低于2.8mml/L或高于22.2mmol/L;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11)   发病时有癫痫发作;
  12)   发病前21天内有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
  13)   近期发生心肌梗塞。

  6、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引起出血(尤其是脑出血)、血管再闭塞和再灌注损伤三
大并发症。
  1) 颅内出血
  所有溶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可能并发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和颅外出血 。
  a. 溶栓后脑出血
  经CT证实的脑梗死后出血性梗死的自然发生率为5%~10%,而实质性脑出血较
少,约5%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脑梗死溶栓后的出血性梗死发生在缺血区内,实质性出血脑出血则发生
在远离梗死灶的区域。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约为6.4%~19.8%。脑出血是溶栓治
疗最危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50%。
  溶栓治疗颅内出血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 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凝血
障碍,可以通过安全剂量的tPA来减少甚至防止出血;(2) 缺血早期血管壁已经受
损,恢复血供后,由于通透性增高而使血液渗出;(3) 梗死后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增高而伴有再灌注出血。
  b. 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给药时机:开始治疗的时间无论是对疗效,还是对安全都至关重要。多数学
者认为,尽早施行溶栓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目前,多以6小时为治
疗的时间界限,3~6小时内应用rTPA的出血发生率低于10%。
  溶栓药的类型及剂量:tPA引起颅内出血似乎高于尿激酶;药物剂量越大,越
容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目前认为,当tPA剂量小于0.95mg/kg时并发严重实质性脑
出血的危险性较低。
  溶栓时合并用药:有些研究在治疗时合用或治疗后24小时内合用肝素或阿司
匹林,其风险效益比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不推荐在溶栓治疗的24小时内应用肝素
和阿司匹林。
  CT早期梗死表现:CT早期即有密度改变者,多预示动脉主干或近端闭塞,将
导致大面积梗死,临床上常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早期CT异常与病情严重均为脑
梗死溶栓治疗后果不良的相关因素。大面积梗死时,即使溶栓血管也难再通,并且
会使致死性颅内出血增加。因此,对CT早期有 梗死征象者不推荐溶栓治疗。
  临床有关因素:年龄>65岁为发生实质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老年
人脑淀粉样血管病有关;治疗时的高血压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Levy等提出舒张压
高于100mmHg(7.5mmHg=1kPa)是卒中溶栓引起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既往的房
颤史和其他心脏病史是增加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实验室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升高可能与一些患者发生实质性脑出
血有关,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关系尚未明确。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过分延长
则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因此,对合并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密切观察APTT,使其不超
过对照组的1.5倍。
  c. 溶栓治疗继发颅内出血的处理
  溶栓治疗后,出血性梗死的发生通常并无临床症状的加重,只在CT扫描时才会
发现,因此,并不需要特殊处理。溶栓若发生实质性脑出血,其死亡率为37%-60%
,平均约50%,与普通脑出血相近。治疗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小脑、丘脑出血
>10ml或血肿直径>3cm者,壳核出血量>50ml者,或颅内压明显增高者,保守治疗无
效,应果断手术。外科手术对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保守治疗;但
同时应考虑到病人的凝血与纤溶状态,慎重进行;其次还与有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或死亡的危险,给药与出血发生的间隔时间及溶栓药物的种类有关。

  出血几乎100%发生于治疗后24小时内,因此,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应考虑到发
生出血的可能,应行急诊CT证实。一旦发现出血应立即停用溶栓药,检查凝血指标
,准备血小板、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备用,并请神经外科会诊,对有手术
指征的患者,须待纤溶状态恢复后行手术治疗。

  2) 血管再闭塞
  应用溶栓药后,残余的血栓具有促凝作用,溶栓药停用后体内血浆纤维蛋白溶
酶原激活因子抑制物(PAI)会升高,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故短期很容易发生再
闭塞。目前,有关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闭塞报道还不多,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血
管闭塞率约为10%-20%。
  a. 再闭塞的机制
  溶栓后再闭塞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溶栓时,纤溶酶不但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而且通过激活因子Ⅴ加速凝
血酶的形成,并直接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浆和溶栓局部呈高凝状态,尤其是在溶栓
后短期内更为明显;
  血栓溶解的同时,原有斑块仍然存在,是血栓再次形成的发源地,残留血栓具
有高度致栓性,是血栓扩大和再形成的根源。
  b. 血管再闭塞的处理
  既然再闭塞与溶栓后凝血酶和血小板的活性有关,那么溶栓前后的抗栓治疗成
为解决再闭塞的主要措施。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仍然是抗栓治疗的一线药物,目
前已主张应用,但应注意应用的时间窗。溶栓后的抗凝一般应在停用溶栓药物24小
时后进行。
  3)   再灌注损伤

  闭塞的脑血管经溶栓治疗再通后,在短期内,其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形态学改
变有时会有所加重,形成脑缺血的再灌注损伤。
  a. 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见前)
  b. 再灌注损伤的处理
  目前尚无较满意的治疗再灌注损伤的方法,正处于研究中的有以下几种:
  清除自由基。动物实验证实,自由基清除剂tirilazard mesylate 能防止脂质
过氧化,减轻再灌注损伤,但在临床试验中尚未取得满意疗效。
  抗炎治疗:白细胞聚集可能是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因此应用抗细胞黏附分子抗
体来减轻再灌注损伤,但临床效果并不好,且有相当多的患者出现发热反应。
  亚低温:亚低温对再灌注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7、 注意事项
  溶栓治疗前、后24小时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司匹林;2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
,可行抗血小板或/和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