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摘自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年8期 【耳鼻喉专业讨论版】

摘自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年8期

重视咽异感症的诊治医学教育网
郭志祥  郭睿
  咽异感症 ,全称咽部感觉异常 ,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病
症。本症主指患者咽部有异物、阻塞或刺激等感觉症状的一
种病症。由于主诉症状明显 ,往往又查无器质性病变 ,有时
易被忽略。本症严重者 ,其痛苦表现及造成的后果不亚于某
些器质性病变 ,且其症状又是多种相关疾病的表症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故应引医学教育网
起广大耳鼻咽喉科医师的重视。
早在我国古代对本症就有记载 ,公元六世纪隋朝巢元方
等著《诸病源候论 》中 ,已对本病有记载 ,叙述其症状如梅核
堵塞咽喉 ,故中医称之为“梅核气 ”。国外对本症研究和论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述不多 ,西医命名比较多 ,如癔球症、咽异感症、咽喉神经
症等。
目前对本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
法缺乏统一认识。
发病率:目前尚无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因本病多在门
诊诊治 ,尚未见就诊率的报道。笔者初步统计 ,本病约占咽
喉疾病门诊的 10%~20%,且多长期诊为“慢性咽炎 ”,服用
多种药物 ,久治不愈。
病因:由于过去对本病不够重视 ,门诊医师检查咽喉未
见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病变 ,便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有时诊为“慢性咽炎 ”,长期用药无效更加重患者思想负担 ,
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 ”。

发病原因
  本症因大体可分为精神心理和器质性两类。
一、精神心理性 (神经官能症 )
疑病:常怀疑自己患恶性肿瘤等致命疾病。还有癔病和
强迫性精神病。
二、器质性疾病
常见全身和相邻器官疾病的症状。
1. 全身疾病: ①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舌甲状腺; ②颈椎病: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骨关节炎; ③缺铁
性贫血:刘昌定 对 223例咽异感症患者和 51名健康人进
行血清铁检测 ,对照发现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用
铁剂治疗 ,大部分患者症状改善; ④胃酸减少或缺乏; ⑤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 ⑥职业性疾病:粉尘与化学物质长期刺激; ⑦
变异型哮喘; ⑧内分泌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多诉咽部有异物、
烧灼感、发痒、刺痛 ,促性腺激素减少可有咽异感症状。
2. 鼻咽喉疾病: ①鼻部疾病 ,鼻窦炎常见鼻后滴流综合
征 ,主诉经常有分泌物流入咽喉部、咽喉痒、异物感、咳嗽、需
清嗓 ,多为慢性鼻窦炎引起; ②咽部疾病 ,慢性颗粒性咽炎
扁桃体肥大、扁桃体结石、舌扁桃体肥大; ③茎突综合征 ,本
症原因复杂 ,可出现咽痛与咽异物感症状 ,重者可有咽阻塞
感 ,甚至吞咽困难症状。
3. 咽部疾病:会厌囊肿、血管神经性喉水肿、下咽癌及
咽喉部其他肿物。
本症病因复杂 ,为临床诊断、治疗带来诸多难题。
发病机制:由于病因较多 ,故发生机制难以准确阐明
为什么咽喉部易敏感并出现异感症状 ,可能与其解剖生理特
点有关。咽部为呼吸与消化道的门户 ,也是各种内外因交汇
之处 ,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
咽部的神经丰富 ,主要为咽丛。位于咽筋膜内 ,在咽中
缩肌之上;由迷走神经的咽支、舌咽神经的咽支和交感神经
干的颈上神经节组成。当咽部及周围组织的一些局部因素
发生改变 ,使咽部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神经末梢受到刺
激时 ,通过神经传至大脑皮层 ,引起感觉神经中枢兴奋产生
特异感觉。

诊断和鉴别诊断
  症状:本症的主诉均为咽部异物感或阻塞感。但因为
不同的疾病原因引起时 ,同时伴有其他症状。
诊断:本症就诊时主诉咽部异物感 ,切不可贸然下结论
为“咽异感症 ”、“咽喉神经症 ”、“癔球症 ”、“慢性咽炎 ”等立
即对症治疗 ,导致误诊误治。应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进行
系统地鼻、咽、喉、食管检查及全身系统检查 ,待排除其他疾
病后 ,再考虑为精神、心理疾病。
一、精神心理因素致异感症
经初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 ,可考虑为本症 ,分两种情况
1. “癔症性转换症状 ”,主要特点是将精神和心理冲突
转换成多变的躯体表现 ,其中个别患者可表现为咽异感症的
类似表现 ,但是这类患者一般在问诊时常能发现明显的负性
生活事件 ,症状的存在与生活事件常有因果关系。
对此型患者 ,一旦作出正确诊断 ,采用心理暗示治疗 ,能
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诊为其他疾病如慢性咽炎等 ,给
予药物治疗可使病情拖延久治不愈。
2. 属于“精神性”的亚型:即在“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表现
中也可以有类似咽异感症的表现,但是它的特点是症状时好时
坏,而且症状常常伴随情绪的变化起伏,有一定的波动性。
对此型患者 ,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配合心理情绪疏导 ,
常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大家都倾向于把本症视为心身病或精神躯体疾病 ,
即谓之“心身病 ”。1970年日本精神躯体医学会对其下的定
义是“凡以躯体症状为主 ,但在诊断治疗上有精神心理因素
起重大作用的疾病称为心身病 ”。
二、继发于其他相邻或全身疾病的咽异感症
近年来学者通过大量研究证明 ,咽异感症与胃食管疾病
有关 2 。朱元民等 对 87例异感症患者进行临床调查 ,并
选择食管测压、胃镜、上消化道钡造影等检查 ,结果食管测压
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的阳性率。说明
咽异感症于食管蠕动的关系密切 ,食管测压是咽异感症的一
项敏感的检查手段。刘汝利等 对 459例咽异感症患者进
行研究。均进行耳鼻咽喉常规内窥镜检查 ,具有上消化道相
关症状者 175例 , 47例行食管、胃、十二指肠钡餐检查或胃
镜检查 ,15例行食管测压检查 ,结果证明他们患有不同程度
的食管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食管憩室、浅表性胃炎或胃十
二指肠溃疡、咽功能紊乱等。
咽异感症与某些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 ,也有许多文献报
道。下面简介咳嗽并咽异感症的病症。
咳嗽变异型哮喘指咳嗽作为哮喘的惟一症状 ,而拌有气
道高反应的患者。发病率难以确定。因为慢性咳嗽是哮喘
常见症状之一。无论成人或儿童 ,即便缺乏其他哮喘症状 ,
也不能除外哮喘的诊断。气道高反应是诊断咳嗽变异型哮
喘的重要依据。是指引起气道狭窄至一定程度所需的收缩
浓度 (用力呼气量下降 20%所需乙酰胆碱浓度 )。主要是气
道敏感性增加。
治   疗
  应根据不同病因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引起咽异感症 ,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原
因后 ,应进行心理治疗 ,或请心理科、精神科协助。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1. 一般疗法 ,即辅助治疗: ①抗反流饮食 ,高蛋白、低脂
肪; ②餐后保持直立位; ③抬高床头 ,避免睡前饱食或喝水;
④避免服用促反流药物 ,如安定、茶碱类、黄体酮、多巴胺; ⑤
戒烟酒。
2. 药物治疗:病情较重者 ,一般治疗无效时 ,可采用药
物治疗 ,包括抗酸药、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甲氰咪胍、雷
尼替丁能有效降低胃 pH值 ,减少夜间胃酸分泌;吗叮啉为
胃动力药 ,可促使胃肠排空 ,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增加
抗反流作用;红霉素是抗生素中惟一的胃动力受体激动剂 ,
具有明显的胃肠动力作用 ,可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且
证实有减轻哮喘支气管高反应作用 ,用于治疗慢性气道感染
性疾病 ,有较好的疗效;胃食管反流严重、药物治疗无效者 ,
可考虑手术治疗。
3. 气道高反应的治疗:气道高反应是肺部疾病的表现。
近年经学者研究发现 ,与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密切 ,如发
现肺气肿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概率偏高。近 10余年人们已
重视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与胃反流食管病
的关系 。如发现气道高反应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应首先
治疗胃反流食管病 ,同时应用茶碱类药物。
4. 变异型哮喘:本病易误诊为咽炎、支气管炎、肺部疾
病。有咽异感刺激症状、慢性干咳 ~ 个月以上 气道呈高
反应乙酰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即诊为本病。本病应用
β 2受体激动剂 (博利康尼、美喘清 )、酮替酚、抗组胺药 (克
敏能 )、必可酮吸入 每天400 ~800 μg 有效。

结   语
  1. 咽异感有功能性和器质性因素 ,单一因素可出现症
候 ,也有可能为多因素的结果 ,临床应注意区别 ,以免误判。
2. 本症的发病机制目前无人研究 ,特别对咽部的病理
生理、包括肌肉、神经的变化以及超微结构、纳米病理的领域
需要重视。
3. 近年来对本症倾向于与胃食管病或呼吸道疾病有
关 ,对此尚需要深入研究。
4. 重视医学心理学的学习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