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针灸推拿 > 推拿治疗 > 正文

针灸治疗的操作特点

2009-03-09 13:43 医学教育网
|

  (一)压按阳性反应物:一般疾病在症状未出现之前,常有阳性反应物显露。其发生部位多在脊柱附近,亦可见于颈项部及腹股沟等处。阳性反应物包括结节物、条索状物、泡性软状物,和障碍阻力等,以结节物多见。按压时往往出现酸、痛、麻木等反应。通过触诊,不仅能察知疾病的预兆,而且通过梅花针叩打或针灸这类阳性物,可达到预防效果。

  (二)毫针法特点:由于针灸预防对象多为健康人或症候轻微的早期病人,故对针刺操作要求较高,否则难以为其接受。一般而言,要尽量作到基本无痛,得气感应不可太强烈。据著者体会:应尽量安排安静的诊疗环境,进针前,应解除对象的恐惧紧张心理,使之心境平静,肌肉放松。消毒后,为使进针无痛,先确切穴位,一手持针柄,一手持针尖,迅速用力刺进穴位,慢慢送针,略作提插探寻,至有得气感应,再运用手法。

  基本手法为:将针柄置于食、中指腹,以拇指指腹压住针柄,并来回搓动,可产生提插加捻转的效果。应注意用腕部带动,不宜连肘部一起运动。根据预防要求和对象的体质等情况,分别采取强弱刺激或补泻手法。强刺激:每分钟捻转加提插速度(提插幅度1~2mm,下同)120次,持续时间1~2min;中刺激:运针速度90次/分,持续1min;轻刺激为60次/分,持续半分钟。补泻法:平补平泻,即在得气感应区域施行上述刺激;补法,数进一退,即分层进针,每层均施行上述刺激,一次退出,反复数次;泻法:一进数退,一次进针至穴区深部感应区,分层刺激后退出,方法同上。上面操作法,著者认为较适宜于预防时应用。

  (三)耳针法特点:耳针在预防,特别在保健中应用颇广,虽然目前有用毫针刺、刺血、穴位注射等法来预防病症、保健强身的,但著者经验,耳穴压丸法(简称耳压法)其应用更为广泛,此法安全无痛,花费极微,无损伤,不易招致耳廓感染,颇受欢迎。且被预防者可自行长期按压刺激,较之一般方法更能起到长期保健预防的效果。其它诸法,一般书籍多有载述,现仅将耳压法作一介绍:

  1.置备:挑选颗粒均匀、黑色成熟之王不留行子或黄荆子,洗净晒干收藏于消毒干燥之瓶内。如少量应用,可将胶布剪成0.7×0.7cm2(如黄荆子,则为0.8×0.8 cm2)之小方块,每方胶布置一粒药籽。如多人预防,则可取10×15 cm2透明有机玻璃板一块刻划出上述大小之方格,每个方格之中心,钻一直径约1.5mm、深0.5mm的半球形小洞,然后在每个小洞置一粒菜籽,以与有机玻璃板大小相似之胶布拉直平贴在上面,用锋利的刀片,沿刻线划成小方格备用。

  2.操作:探寻得耳穴压痛点后,做好记号。用酒精局部脱脂消毒,待干燥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尖头镊子将粘有药籽的胶布,对准穴区贴敷。然后按压数分钟,并嘱病人回去后自行按压,根据预防要求每日按压3~4次,隔二日或三日贴敷一次。应注意的是,只能用拇、食指一压一放进行按压,不可搓捻,以防破皮感染。

  (四)艾灸法特点

  艾灸在针灸防病保健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其中艾条灸最为常用,操作方法比较简便,适于自我灸疗。另有隔物灸和着肤灸,特别是着肤灸,在一般治疗中目前很少使用,但在防病保健中却颇为重要。现对三种灸法作一简介。

  1.艾条灸。作为防病保健,多用温和灸法:将市售之艾条一根,燃着一端,先靠近皮肤,再慢慢升高,直至病人感到穴区温暖舒适无烧灼感,固定不动(一般距皮肤2~3㎝)连续薰灸5~10min,以局部发红为度。亦可用雀啄灸,即将艾条燃着端对准穴区,一上一下如麻雀啄食般移动,直至皮肤潮红。

  2.隔物灸:常用隔盐灸法,穴位取神阙。以细白精盐铺满脐窝,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起烫伤,可盖一薄蒜片或姜片(约2mm厚,上刺数孔),置艾炷烧之,一炷烧完再换一炷。艾炷大小及壮数多少据症情体质而定。

  3.着肤灸:系将艾绒揉成锥形艾团,大小自黄豆至麦粒不等,以蒜汁直接粘贴于穴位上灸灼。分化脓灸与非化脓灸。

  (1)化脓灸:用线香燃着贴于穴区之艾炷。待烧近皮肤感到灼痛时,可在该穴周围用手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灸完一壮后,以消毒纱布蘸蒸馏水抹净灸穴上的灰烬,再依前法续灸,一般灸3~9壮。灸毕贴上淡膏药,每天换贴一次,数天后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增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留有疤痕。

  (2)非化脓灸:方法同上,但不等艾炷烧至皮肤,有烫感即用镊子将艾火挟去或压减,再按此法续灸,直至局部皮肤潮红。非化脓灸灼痛时间短,不留疤痕,易为患者接受,但对某些病症的预防,效果不如前者。

  4.敷贴:分为二类,一类为采用对皮肤组织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单味或复方制成膏药形式敷贴于穴位上。可保留较长时间,使局部充血起泡,如同灸疮;或在短时间内去掉,仅令皮肤潮红即可。因类似灸法,古代称为天灸,首见于《针灸资生经》。后代也称冷灸,原用于治疗,现代亦逐渐扩大至预防保健。防病保健多用此法。另一种为用无刺激性药物制成的膏药或其它特制敷贴物(如磁片)等贴压于穴区,保留时间更长,且更安全。严格说后者已不属灸法范畴。

  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之外,用于预防保健的尚有穴位注射法、皮肤针法、火针法等,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再具体介绍。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距离2024医师技能考试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