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宝典 > 中医基础 > 整体观念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中医腹诊理应继承和发扬

2011-01-12 11:53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中医腹诊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临床应用源于《伤寒杂病论》。

  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

  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著作有关篇章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肿痞、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每一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治疗。如《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又如《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再如痞证,用泻心诸剂;胸胁苦满,用柴胡诸剂;腹满痞坚,用承气类方。又根据腹证程度不同,兼证不一,又可具体到类方中的某一方剂。以痞证而言,心下痞硬,实者兼胃中不和,用生姜泻心汤;兼心烦、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兼吐利交作用半夏泻心汤;兼噫气不除,用旋覆代赭汤。这样证治相应,方证相合,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节省了诊疗时间。证有客观标准,剂有对应之方,疗效有桴鼓之应。

  继承和发扬腹诊证治

  腹诊证治作为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宋·张杲在《医说》中云:“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可见,当时患者亦不愿脱衣露体,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直至晚清《通俗伤寒论》有“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的论述。书中详细论述了腹诊的方法。

  临床应用腹诊

  笔者研读《伤寒论》、《金匮》,参阅日本·汤本求真之《皇汉医学》,结合临床应用腹诊,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案例  患者张某,女,1961年出生,家住河南省叶县常村乡。2009年6月19日在田间劳动,被毒蛇咬伤右手食指。在家误治,致使昏迷。7月21日送进解放军某医院抢救,通过透析治疗,挽回了生命。但仍无尿、不能进食。8月7日,求笔者前往医院看望;查面色无华,少神,无尿,每日进300毫升左右流食,脉沉数无力。腹诊见腹部软弱,腹直肌拘急,心下悸而有振水声,认为此乃命门火熄矣,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以附子30g,白术10g,白芍10g,云苓10g,藿香6g,砂仁6g,生姜三片,每日一服,水煎服。

  患者服一服药后排尿液20毫升,上方共服15服,附子量由每服30g逐渐增至500g.食量增加,尿量由每日20毫升增至1200毫升左右,透析由每周6次减为3次,至当月19日再没透析并出院。出院后仍用真武汤加味,附子用量由每服500g减至每服30g,共连续服药72服,现已痊愈。

  再如乙肝及肝硬化腹水患者,多见桂枝茯苓丸、大黄附子细辛汤及参苓白术散之腹证;前列腺患者多见桂附地黄汤之腹证;癫痫患者多见心下痞、腹直肌拘急;牛皮癣患者多见薏苡附子败酱散之腹证等。

  总之,腹诊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经形成理法方药完整的理论体系,属中医诊断学中切诊内容之一,是中华传统医学之的瑰宝,应当继承和发扬。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