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华医学会 > 血液学分会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2015-04-24 17:16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一、血液病分会成立背景:

1.发展简史:

一九八五年在中国中医药学会各位领导关怀下,并得到中医内科分会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成立了中医内科分会下属的“血证学组”。当时的血证学组研究疾病非常广泛,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各种血液病、贫血等多种内科系统病症。血证学组成立后分别在河南信阳、安阳、天津市、山东泰安市等城市举行了多次学术会议,并讨论了血证学术发展与专科疾病研究方向等问题。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学科分化框架的建立,独立开展中医内科血液病研究的时机成熟。此时,在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领导和关怀下,于一九九六年成立了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专业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并在河北廊坊市召开了第一次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专业学术会议。会议就当时血液病学科发展动态、研究前沿领域以及能够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血液病治疗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自此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学术会议。第五次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学术会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参会的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人员达150余名,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中医血液病学术会议代表达300名,显示了血液病专业学术发展的良好势头。自血液病专业组织成立以来,在中医内科分会各位领导,特别是王永炎院士、晁恩祥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下,近些年来在梯队建设、学术水平、学科与专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

2.梯队建设:

第一届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专委会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岳阳医院著名中医血液病专家黄振翘教授为学术领头人,并组成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210医院全国知名的中医血液病专家黄世林主任医师、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著名的中医血液病专家梁冰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姚乃中主任医师为核心的学术领导组。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著名的血液病专家孙伟正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岳阳医院周永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陈信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陈志雄教授、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杨淑莲主任医师、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铁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210医院向阳主任医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宝文主任医师相继参加了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专委会,并在推动中医血液病学术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06年已经有近200余名中医或中医西医结合从事血液病专业人员参加了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专委会,并形成了以黄振翘、黄世林、梁冰、姚乃中、孙伟正、孙颖立、李英林、乐兆升等老一代学术顾问组以及周永明、陈信义、陈志雄、李铁、杨淑莲、向阳、刘宝文、杨洪涌、李冬云、李达等为中年学术骨干的学术群体,并有一大批年轻的后续学术骨干正在形成。目前,中医内科分会血液病专业组已经形成了理论相对独立、学术梯队合理的专业化学术组织。

3.学术水平:

自1996年以来,在中医内科分会领导下,血液病展位会学术得到了持续发展。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学术会议交流论文可以看出,中医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基本保持了与西医血液病研究同类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近200余项,尤其是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大科技项目、973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行业专项课题越来越多,课题成果也硕果累累,学术论文水平也不断提高,治疗血液病中药新药也陆续上市,并给广大血液病患者带来了治疗受益。与此同时,也出版如《中医血液病学》、《实用中医血液病学》、《常见血液病中医诊疗范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手册》等大型工具书10余部,并有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治》、《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中医治疗》等专科或专病著作20余部。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克服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降低化疗毒性反应等病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首次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开展多学科交叉、多中心协作攻克血液系统疑难疾病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为今后学术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机遇。

4.学科建设与专科发展:

中医血液病学科独立相对较晚,但由于现代血液学发展给中医血液学术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近些年来,中医血液病学科与专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11个血液病学科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学科建设点;有近30个血液病专业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血液病研究基地为开展血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以孙伟正教授领衔的中医血液病诊疗路经已经得到普及和应用,血液病的中医治疗正在逐步实现规范化。近些年来,民营医院血液病专科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中医内科老一辈血液病专家指导下,已经成为中医血液病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这些学科、专科建设点是领导中医血液病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的中流砥柱。

5.人才培养:

中医内科分会专委会学术发展得益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血液病专业人才培养。目前,血液病学科有硕士生导师50余名、博士生导师30余名。已经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工作人员。这些年轻的血液病后继人才已经在学术界形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后备学术力量。有的已担任科室主任,有的已经成为国家级青年名中医,有的已成为著名学者。可以看出,中医血液病学科以及学术发展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和人才培养体系。

二、筹备成立血液病分会过程:

1.成立分会必要性:

学科分化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血液病学科的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应用不但提高了血液病诊断水平,也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疾病诊断模式;以骨髓移植、基因治疗、生物治疗为先导的综合治疗手段已代表着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新潮流与发展前沿。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血液病学术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能够集中所有力量来发展学术,有利于血液病学科建设,并保持与西医血液病学术发展水平。

2.分会筹备经过:

经陈信义、孙伟正、陈志雄、周郁鸿、周永明、杨文华、杨淑莲、刘宝文、邱仲川、李铁、向阳、杨洪涌、李达、徐瑞荣、孙雪梅等全国知名的中医血液病专家提议,在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血液病学术组基础上,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的倡议,经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讨论通过(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已经获批准(2010年),并于2013年由中国民政部注册批准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学分会。

收到民政部登记注册文件后即与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联系,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拟定于2014年上半年举行。会议大致时间确定后,大会全程筹备工作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承担。按照程序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①大会筹委会于2014年2月20日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网站发布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大会第一轮通知,并陆续通过信件、电子邮件形式传递会议通知。②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14年3月3日通过学会官网发布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征集分会委员的通告。同时,大会筹委会也于2014年3月6日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网站发布了征集分会委员通告。③基于论文与委员征集情况,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际工作,经请示中华中医药学会决定将血液病分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大会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重要分会场,并于2014年5月20日筹委会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网站、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发出了第二轮会议通知。④在发布第一轮会议通知后,血液病分会筹委会开始了紧张的大会准备工作。

三、血液病分会正式成立:

2014年7月2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新疆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的血液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成立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刘平主任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洪净出席会议。刘平主任首先向到场代表简要介绍血液病分会成立的前期工作,着重说明了血液分会成立的必要性及分会建立所具备的条件,并向与会代表说明分会委员推荐选举流程和具体要求。他指出近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理论不断创新,临床及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中医血液病学科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组建全国性学术团体,既是血液病工作者们共同的梦想,也是中医药防治血液病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陈信义教授代表筹委会向与会代表详细汇报了分会筹备情况。

会议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由与会代表们共同选举产生了血液病分会第一届委员、常委、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并由主任委员提名名誉主任委员、顾问、秘书长及副秘书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孙伟正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的黄振翘教授当选名誉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陈信义教授当选主任委员;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宝文教授、河北省石家庄平安医院刘清池教授、辽宁省大连中西医结合医院李铁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文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廊坊中医医院杨淑莲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邱仲川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志雄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周永明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周郁鸿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院徐瑞荣教授、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黄礼明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李冬云教授当选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向阳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洪涌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凤教授当选副秘书长医学|教育网整理。为更好地培养青年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陈信义教授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侯丽教授当选为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叶宝东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蓝海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赵琳副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的正式成立成为了中医血液病事业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血液病同仁们多年来共同的梦想,标志着中医药防治血液病的研究开启了新的历程。

四、活动内容与研究领域:

1.活动内容: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领导与学会学术部指导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学分会拟开展的血液学学术活动内容如下:①每两年召开1次全国性血液学学术会议。②组织编辑血液学科普读物或专著。③承办全国性血液学继续教育学习班。④组织全国性血液病临床科研大协作。⑤推广中医药治疗血液病学术研究成果。⑥开展血液学卫教宣传与咨询活动。⑦培养并向本行业推荐优秀人才。⑧组织会员参加社会性公益活动。⑨制定行业诊疗规范或专家共识。⑩带动和促进在血液病重点学科建设进程。

2.研究领域:

血液学科的科技发展极为迅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分子标志物等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不但提高了血液病诊断水平,也为血液学基础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疾病诊断模式;以骨髓移植、基因、生物修饰以及针对分子标志物的靶向治疗为模式的综合治疗手段已代表着当代血液学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些新诊断与治疗技术为中医血液学学术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因此,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学分会拟集中全国技术力量,引进当代最新科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就血液病的病因病机、治疗规律、预后转归、康复保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保持与西医血液学学术发展一致水平,并引领中医血液学研究领域学术发展。因此,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学分会涉及的研究领域如下:

⑴白细胞疾病:主要研究内容: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白细胞疾病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②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或中医药参与治疗白细胞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③化学药物或其他治疗相关并发症中医药应对策略或方法研究;④中医血液学名老中医临症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⑤确有疗效或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民间特色技术的发掘与整理;⑥治疗白细胞疾病中药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⑦非药物疗法(针灸、外治)的临床应用研究;⑧与中医药理论与治疗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发掘;⑨中医诊疗路径或治疗方案研究。

⑵红细胞疾病:主要研究内容: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红细胞疾病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②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或中医药参与治疗红细胞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③化学药物或其他治疗相关并发症中医药应对策略或方案研究;④中医血液学名老中医临症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⑤确有疗效或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民间特色技术的发掘与整理;⑥治疗红细胞疾病中药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⑦非药物疗法(针灸、外治)的临床应用研究;⑧与中医药理论与治疗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发掘;⑨中医诊疗路径或治疗方案研究。

⑶出血性疾病:主要研究内容: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出血性疾病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②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或中医药参与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③医学|教育网整理化学药物或其他治疗相关并发症中医药应对策略或方案研究;④中医血液学名老中医临症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⑤确有疗效或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民间特色技术的发掘与整理;⑥治疗出血性疾病中药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⑦非药物疗法(针灸、外治)的临床应用研究;(出血性血液系统疾病运用针灸疗法是否恰当)⑧与中医药理论与治疗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发掘;⑨中医诊疗路径或治疗方案研究。

⑷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研究内容: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②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或中医药参与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③化学药物或其他治疗相关并发症中医药应对策略或方案研究;④名老中医临症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⑤确有疗效或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民间特色技术的发掘与整理;⑥治疗骨髓增生性疾病中药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⑦非药物疗法(针灸、外治)的临床应用研究;⑧与中医药理论与治疗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发掘;⑨中医诊疗路径或治疗方案研究。

⑸血液高凝状态:主要研究内容: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存在于血液中高凝状态的病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②血液高凝状态中医临床表证与应对策略及其临床疗效机制研究;③化学药物或其他治疗相关并发症中医药应对策略或方案研究;④名老中医临症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⑤治疗血液高凝状态中药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⑥非药物疗法(针灸、外治)的临床应用研究;⑦与中医药理论与治疗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发掘;⑧学科交叉思维、学术交融与技术创新研究;⑨中医诊疗路径或治疗方案研究。

⑹慢性病贫血:主要研究内容: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慢性病贫血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②慢性病贫血中医药应对策略及其临床疗效机制研究;③名老中医临症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④治疗癌性贫血中药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⑤非药物疗法(针灸、外治)的临床应用研究;⑥与中医药理论与治疗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发掘;⑦学科交叉思维、学术交融与技术创新研究;⑧中医诊疗路径或治疗方案研究。

⑺癌性贫血:主要研究内容: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癌性贫血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②癌性贫血中医药应对策略及其临床疗效机制研究;③名老中医临症经验与学术思想传承;④治疗癌性贫血中药新药研发与推广应用;⑤非药物疗法(针灸、外治)的临床应用研究;⑥与中医药理论与治疗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发掘;⑦学科交叉思维、学术交融与技术创新研究;⑧中医诊疗路径或治疗方案研究。

2018医师资格考试网络辅导班次介绍

上一条·

下一条·血液科分会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