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中医内科职称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cdel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内科职称 > 主任医师题库 > 正文

中医内科学主任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2012-01-04 17:48 医学教育网
|

肺系疾病

一、 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 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

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三、 咳嗽四、(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5)常用药:

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风热犯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

(5)常用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5)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

兼症: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苔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3)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4)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常用药:

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

2、痰热郁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

兼症: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

苔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3)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4)主方:清金化痰汤。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5)常用药:

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3、肝火犯肺证

(1)症状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

兼症: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苔脉: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3)治法: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4)主方:加减泻白散

(5)常用药:

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丹皮——泻肝火;青黛、海蛤壳——化痰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

4.肺阴亏耗证

(1)症状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

兼症: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

苔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4)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5)常用药:

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

五、 哮证六、(一)发作期

1.寒哮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4)主方: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5)常用药: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紫苑、款冬——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甘草——和中。

2、热哮

(1)症状: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兼症: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苔脉: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3)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4)主方: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5)常用药:

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甘草——调和诸药。

3、寒包热哮证

(1)症状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

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苔脉: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3)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4)主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5)常用药:

麻黄、石膏——散寒解表,宣肺平喘,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厚朴、杏仁——平喘止咳;生姜、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4、风痰哮证

(1)症状: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兼症: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苔脉:舌苔厚浊,脉滑实。

(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5)常用药:

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行气祛痰;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僵蚕——祛风化痰;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茯苓——健脾化痰。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1)症状: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

兼症: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

苔脉:舌质淡,苔白,脉濡软。

(2)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3)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4)主方: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5) 常用药:

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山药、苡仁、茯苓——甘淡补脾; 法半夏、桔皮——燥湿化痰; 五味子——敛肺气;甘草——补气调中。

2、肺肾两虚证

(1)症状: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

兼症:咯痰质粘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苔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津凝为痰。

(3) 治法:补肺益肾。

(4)主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或金匮肾气丸;

(5)常用药:

熟地、山萸肉、胡桃肉——补肾纳气;人参、麦冬、五味子——补益肺之气阴;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理气化痰。

七、 喘证八、(一)实喘:1、风寒袭肺

(1)症状特点: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风寒之邪从口鼻上受,或从皮毛而入,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失宣降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寒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停聚成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寒在表,尚未化热

(2)病机:风寒壅肺,肺气不宣。

(3)治法:宣肺散寒平喘。

(4)方药:麻黄汤加减。

(5)常用药

麻黄、桂枝、细辛——温肺散寒;陈皮、杏仁、苏子、川朴——化痰利气。

2、表寒里热

(1)症状及分析:

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寒邪束表,肺有郁热,肺气上逆。

咳痰稠粘不爽——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热为寒郁,不得外泄。

苔薄白罩黄边红,脉浮数(滑)——表寒肺热夹杂。

(2)病机:外寒里热,肺气壅实,失于宣降

(3)治法:宣泄肺热。

(4)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3、痰热郁肺

(1)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降无权。

或有血痰——热伤肺络。

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咽干、面红——痰热郁蒸于肺。

尿赤涩,大便或秘——里热壅盛。

舌苔黄腻,脉滑数——痰热之征。

(2)病机:痰热郁肺,肺气壅实,肃降无权

(3)治法:清泄痰热。

(4)例方:桑白皮汤加减。

桑白皮、黄芩——清肺化痰;黄连、栀子——清泄里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化痰利气。

4、痰浊阻肺

(1)证候特点: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中阳不运,积湿生痰, 痰浊壅肺,肺失宣降。

呕恶,纳呆,口粘不渴——痰湿蕴阻中焦,脾胃不和

舌苔白腻,脉滑——痰浊内蕴之象

(2)病机: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3)治法:化痰降气平喘。

(4)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闭

(1)证候特点:每因情志刺激而发病,发病较突然;每伴有心神失常之征。

症状表现:平素忧郁气结,复因精神刺激,突然呼吸短促,咽中不适,气憋,但喉中痰声不著——郁怒伤肝,肝的气冲逆犯肺,肺失肃降;甚至胸闷而痛——肝失疏泄,络气不和或伴有失眠,心悸——心肝气郁苔薄,脉弦——气郁之象

(2)病机:肝气犯肺,肺气不降,上逆为喘。

(3)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4)例方:五磨饮子加减。

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为《医方集解》方。

(二)虚喘

1、肺虚

(1)证候特点:喘促短气,动则加重,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肺气不足,气失所主, 气不化津,卫外不固;舌淡红,脉象软弱——气虚之象或咽喉不利,烦热口干,面部潮红——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舌红苔剥,脉细数——阴虚火旺之象

(2)病机:肺气虚弱,气无所主。

(3)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4)例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补肺汤《永类钤方》:(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苑)功能补益肺气,治短气、喘咳、少气不足以息。

2、肾虚

(1)证候特点:肾虚摄纳失常,呼多吸少,动则尤甚。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形瘦神惫,气不得续——肾虚精气耗损汗出——肾阳既衰,卫外之阳不固肢冷面青——阳虚失于温养舌淡,脉沉细——肾阳虚弱之征

(2)病机:肾虚精亏,摄纳无权。

(3)治法:补肾纳气。

(4)例方: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方中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精,加附桂温补肾阳。参蛤散《济生方》:纳气补肾,用于喘咳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者。人参——大补元气; 蛤蚧,补肺益肾。

九、 肺胀十、(一)痰浊壅肺证

1、症状:

主证: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

兼证: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

苔脉: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证机概要: 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肺失宣降。

3、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4、代表方: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5、常用药: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二)痰热郁肺证

1、症状:

主证: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

兼证: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

苔脉: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2、证机概要:痰浊内蕴,郁而化热,痰热壅肺,清肃失司。

3、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4、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5、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杏仁、半夏、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三)痰蒙神窍证

1、症状:

主证: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

兼证:或伴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

苔脉: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2、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3、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4、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5、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星涤痰熄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隔;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四)阳虚水泛证

1、症状:

主证:心悸,喘咳,咯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

兼证: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

苔脉: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2、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3、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4、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五)肺肾气虚证

1、症状:

主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

兼证: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

苔脉: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2、证机概要: 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4、代表方: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5、常用药: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地、胡桃肉、坎脐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灵磁石、沉香纳气归元;紫菀、款冬、苏子、法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十一、 肺痨十二、(一)肺阴亏损证

1、症状: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

兼症: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

苔脉: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3、治法:滋阴润肺。

4、方药:月华丸加减。

5、常用药:

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滋阴补肺;白芨——补肺生肌止血;百部——润肺止咳、抗痨杀虫。

(二)虚火灼肺证

1、症状: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

兼证: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肋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

苔脉: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血热妄行。

3、治法:滋阴降火。

4、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5、常用药:南、北沙参、大麦冬、玉竹、百合养阴润肺止咳;百部、白芨补肺止血,抗痨杀虫;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版、冬虫夏草滋养肺肾之阴,培其本元。

(三)气阴耗伤证

1、症状: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

兼证: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晄白颧红。

苔脉: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2、证机概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失清肃,脾不健运。

3、治法:益气养阴。

4、方药:保真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5、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补肺益脾,培土生金;北沙参、川百合、大麦冬滋养肺阴;地黄、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滋肾水以润肺燥;白芨、百合补肺止咳,抗痨杀虫;紫菀、冬花、苏子温润肺金,止咳化痰。

(四)阴阳虚损证

1、症状: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

兼证: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

苔脉: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2、证机概要:肺痨病久,阴伤及阳,肺脾肾三脏俱损。

3、治法:滋阴补阳。

4、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5、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补益肺脾之气;麦冬、生地、五味子滋养肺肾之阴;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版培补阴精;鹿角胶、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

心系疾病

十三、 胸痹十四、(一)心血瘀阻证

1、症状: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兼症: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

苔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2、证机概要:血行瘀滞,心脉不通。

3、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4、例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5、常用药: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夕——畅调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

(二)气滞心胸证

1、症状: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尤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兼症: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脉: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证机概要:情志抑郁,气滞心胸,血脉不和。

3、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4、例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

四逆散——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活血通脉。

(三)痰浊闭阻证

1、症状: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兼症: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

苔脉: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2、证机概要:痰浊盘锯,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3、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4、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5、常用药:

栝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四)阴寒凝心证

1、症状: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兼症: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

苔脉: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2、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机痹阻,心阳不振。

3、治法:辛温散寒,振通心阳。

4、例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常用药:

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薤白、括萎——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甘草——养血活血;枳实、厚朴——理气通脉;大枣养脾和营。

(五)心气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兼症: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光白,易汗出。

苔脉: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2、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瘀滞。

3、治法:益气通脉,鼓动心阳。

4、例方: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

5、常用药:

人参、黄芪、炙甘草——大补元气,通经利脉;桂枝——温通心阳;麦冬——滋养心血;五味子——收敛心气。

(六)心肾阴虚证

1、症状:

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

兼症:腰痠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

苔脉: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2、证机概要:心肾阴虚,心失所养,阴虚火旺,血脉不畅。

3、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4、例方: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

5、常用药:

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水养阴,以泻虚火;人参、炙甘草、茯苓——益助心气;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滋养心血,而通心脉。

(七)心阳虚衰证

1、症状: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

兼症:面色白光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

苔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2、证机概要: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命门火衰,血行瘀滞。

3、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4、例方: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5、常用药:

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补真阳;桂枝——振奋心阳;炙甘草——益气通脉。

十五、 心悸十六、(一)心虚胆怯证

1、症状: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3、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4、例方:平补镇心丹加减。

5、常用药:

朱砂、龙齿、琥珀——镇惊安神;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天冬、生地、熟地——滋养心血;配伍少许肉桂——鼓舞气血生长之效,五味子——收敛心气。

(二)心血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2、证机概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3、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4、例方:归脾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三)阴虚火旺

1、症状: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兼症: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苔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2、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3、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4、例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5、常用药:

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补益心气;黄连——清热泻火;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四)心阳不振证

1、症状: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阳不振,无以温养心神。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例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常用药:

桂枝、附片——温振心阳;人参、黄芪——益气助阳;麦冬、枸杞——滋阴,取阳得阴助其生化无穷之意;炙甘草——益气养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定悸。

(五)水饮凌心证

1、症状:

主症: 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兼症: 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

苔脉: 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3、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4、例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5、常用药:

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人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助阳;远志、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

(六)瘀阻心脉证

1、症状: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证机概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4、例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常用药: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素、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活血;桂枝、甘草——通心阳;龙骨、牡蛎——镇心神。

(七)痰火扰心证

1、症状: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

兼症:失眠为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3、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4、例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连、山栀——苦寒泻火,清心除烦;竹茹、半夏、胆南星、全栝蒌、陈皮——清化痰热、和胃降逆;生姜、枳实——下气行痰;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宁心安神。

脾胃系疾病

十七、 胃痛十八、(一)寒邪客胃证

1、症状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3、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4、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5、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二)饮食伤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3、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4、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5、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三)肝气犯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兼症: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3、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四)脾胃湿热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

兼症: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3、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4、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五)瘀血停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兼症: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2、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3、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4、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5、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六)胃阴不足证

1、症状: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

兼症: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2、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3、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4、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5、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七)脾胃虚寒证

1、症状: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兼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5、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

十九、 泄泻(包括小儿泄泻)

二十、(一)寒湿内盛证(风寒泻)

1.症状: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2.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3.治法:散寒化湿。

4.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

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浊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

半夏、陈皮——理气祛湿,和中止呕;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桔梗——解表散寒,疏利气机;

(二)湿热伤脾证(湿热泻)

1.症状: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兼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证机概要: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3、治法:清热利湿。

4、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5、常用药:

葛根——解肌清热,煨用且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车前草、苦参——清热除湿、利水止泻

(三)食滞肠胃证(伤食泻)

1、症状: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兼症: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3、治法:消食导滞。

4、主方:保和丸加减。

5、常用药: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可加谷芽、麦芽——增强消食功效

(四)肝气乘脾证

1.症状:

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兼症: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舌脉:舌淡红,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失健运。

3、治法:抑肝扶脾。

4、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5、常用药:

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五)脾胃虚弱证(脾虚泻)

1.症状: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5、常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

(六)肾阳虚衰证(脾肾阳虚泻)

1.症状:

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兼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2、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3、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4、主方:四神丸加减(合附子理中汤)。

5、常用药:

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

二十一、 痢疾二十二、(一)湿热痢

1、症状:

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

兼症: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瘀滞。

3、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4、主方:芍药汤加减。

5、常用药:

芍药、当归、甘草——行血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少佐肉桂——辛温通结;加用金银花——增强清热解毒之效

(二)疫毒痢

1、症状:

主症:起病急骤,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

兼症: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4、主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5、常用药: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清热化湿,凉血解毒;金银花、地榆、牡丹皮——增强清热凉血;芍药、甘草——调营和血;木香、槟榔——调气导滞;

(三)寒湿痢

1、症状:

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

兼症: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

舌脉: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证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3、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主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

藿香——芳香化湿;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炮姜、桂枝——温中散寒;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四)阴虚痢

1、症状: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

兼症: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

舌脉: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津血热,脉络受损,大肠失职。

3、治法: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4、主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常用药:

黄连、黄芩、阿胶——清热坚阴止痢;芍药、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少佐干姜——制芩连苦寒太过;可加瓜蒌——润肠而滑利气机

(五)虚寒痢

1、症状:

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

兼症: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3、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4、主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5、常用药:

人参、白术、干姜、肉桂——温肾暖脾;粳米、炙甘草——温中补脾;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收涩固脱;当归、白芍——养血行血;木香——行气止痛

(六)休息痢

1.症状: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

兼症:腹胀食少,倦怠嗜卧。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3、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4、主方:连理汤加减。

5、常用药:

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枳实、木香、槟榔——行气化滞;

二十三、 腹痛二十四、(一)寒邪内阻证

1、症状: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

兼症: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3、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4、主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5、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二)湿热壅滞证

1、症状:

主症:腹痛拒按。

兼症: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3、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4、主方:大承气汤加减。

5、常用药:

大黄——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导滞消痞。

(三)饮食积滞证

1、症状: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兼症: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食滞内停,气机失调,升降不利。

3、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4、主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5、常用药:

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助运。

(四)肝郁气滞证

1、症状: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

兼症:得嗳气、矢气疼痛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情绪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司。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

(五)瘀血内停证

1、症状: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兼症:饮食较差,食后疼痛加剧,大便不爽,或大便色黑。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2、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3、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4、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5、常用药:

桃仁、红花、牛膝、川芎、赤芍——祛瘀活血;当归、生地、甘草——养血和营;柴胡、枳壳、桔梗——理气止痛。

(六)中虚脏寒证

1、症状: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兼症: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3、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4、主方:小建中汤加减。

5、常用药:桂枝、生姜温阳散寒,饴糖、大枣甘温补中,芍药、炙甘草缓急止痛。

二十五、 胁痛二十六、(一)肝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2.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二)肝胆湿热证

1.症状

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

兼症: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3.治法:清热利湿。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常用药

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栋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三)瘀血阻络证

1.症状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症:胁下或见症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2.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5.常用药: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四)肝络失养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3.治法:养阴柔肝。

4.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

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阴柔肝;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栋子、延胡索——理气和络止痛;

二十七、 黄疸二十八、(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兼症: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忄农 ,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2)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3)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4)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5)常用药: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

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

2.湿重于热证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兼症: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

舌脉:脉象濡数或濡缓。

(2)病机:湿遏热伏,中焦受困,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3)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4)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5)常用药:

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利湿热退黄。

3.胆腑郁热证

(1)症状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兼症: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

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2)病机: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泄,胆汁泛溢肌肤。

(3)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4)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5)常用药:

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4.疫毒炽盛证(急黄)

(1)症状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搔痒。

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2)病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4)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5)常用药:

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毒;茵陈、土茯苓——利湿热清退黄。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2)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

(3)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4)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5)常用药:

附子、白术、干姜——温中健脾化湿;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利湿退黄。

2.脾虚湿滞证

(1)症状:

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

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2)病机: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

(3)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

(5)常用药:

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

二十九、 鼓胀三十、(一)气滞湿阻证

1.症状:

主症: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

兼症 :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

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3.治法: 疏肝理气,运睥利湿。

4.方药: 柴胡疏肝饮或胃苓汤加减。

5.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二)水湿困脾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兼症: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担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

舌苔脉象:舌苔白腻,脉缓。

2.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3.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4.方药:实脾饮。

5.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三)水热蕴结证

1.症状

主症: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

兼症: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

舌苔脉象: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2.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3.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4.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5.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

(四)瘀结水留证

1.症状:

主症: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结痛如针刺,

兼症: 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

舌苔脉象: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

2.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3.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4. 方药:调营饮加减。

5.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腹皮——行气消胀;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化瘀利水。

(五)阳虚水盛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

兼症:面色苍黄,或呈胱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

舌脉: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

3.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4 方药:附于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5.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葫芦巴——温补脾肾;

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利水消胀。

(六)阴虚水停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

兼症 :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

苔脉: 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

2.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

3.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4.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淡渗利湿。

肝胆病症

三十一、 积聚三十二、(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 : 腹中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

兼症: 脘胁胀闷不适,

舌苔脉象:苔薄,脉弦等。

(2)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3)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4)方药:逍遥散、本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加减。

(5)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

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行气散结。

2.食滞痰阻证

(1)症状: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

兼症:便秘,纳呆,

舌苔脉象:舌苔腻,脉弦滑等。

(2)证机概要: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3)治法: 理气化痰,导滞通便。

(4)方药: 以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为主方。

(5)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导滞通便;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

(1)症状

主症:腹部积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质软不坚

兼症:胸胁胀满,

舌苔脉象:舌苔薄,脉弦,舌有紫斑或紫点。

(2)证机概要: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3)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4)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

(5)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行气止痛;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

2.瘀血内结证

(1)症状: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

舌苔脉象: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2)证机概要:瘀结成块,正气渐损,脾运不健。

(3)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4)方药:膈下遂瘀汤加减,酌情配用鳖甲煎丸或六君子汤。

(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活血化瘀消积;香附、乌药、陈皮——行气止痛;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

3.正虚瘀结证

(1)症状:

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

兼症:饮食减少,肌肉瘦削,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

舌苔脉象: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2)证机概要: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3)治法: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4)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5)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益血;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活血化瘀消癥;

香附、槟榔——行气以活血。

三十三、 水肿三十四、(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1)症状:

主症: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按之水肿凹陷易恢复。

兼症: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伴咽喉红肿疼痛,或兼恶寒,咳喘。

苔脉:舌质红,脉浮滑数;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亦可见沉脉。

(2)证机概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3)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4)方药: 越婢加术汤加减。

(5)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2.湿毒侵淫证

(1)症状:

主症: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身发疮痍,甚者溃烂。

兼症:小便不利,恶风发热

苔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证机概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3)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4):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5)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3.水湿浸渍证

(1)症状:

主症:全身水肿,身体困重,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兼症:胸闷,纳呆,泛恶。

苔脉:苔白腻,脉沉缓。

(2)证机概要: 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3)治法: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4)方药: 五皮饮合胃苓汤。

(5)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

苍术、厚朴、陈皮、草果——燥湿健脾;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温阳化气行水。

4.湿热壅盛证

(1)症状:

主症: 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

兼症: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苔脉: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2)证机概要: 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3)治法: 分利湿热。

(4)方药: 疏凿饮子。

(5)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疏风解表,发汗消肿;猪苓、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黄柏——清热利尿消肿;商陆、槟榔、生大黄——通便逐水消肿。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1)症状:

主症: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起。

兼症: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

苔脉: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2)证机概要: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3)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

(4)方药: 实脾饮。

(5)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温阳散寒利水;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补气;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利水消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

2.肾阳衰微证

(1)症状:

主症: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

兼症: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觥白,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

苔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证机概要: 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3)治法: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4)方药: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5)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温补肾阳;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

3.瘀水互结证

(1)症状:

主症: 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

兼症: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苔脉: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2)证机概要: 血水瘀塞经脉,三焦气化不利。

(3)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4)代表方: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5)常用药: 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益母草、红花、莪术、桃仁——破血通络;桂枝、附子——通阳化气;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三十五、 淋证三十六、(一)热淋

1.症状

主症: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

兼症: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3.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4.主方:八正散加减。

5.常用药:

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利湿通淋;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二)石淋

1.症状:

主症: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

兼症: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或伴腰腹隐痛,手足心热。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或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3.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4.代表方:石苇散加减。

5.常用药:

瞿麦、萹蓄、通草、滑石―――清热利湿通淋;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苇―――排石化石;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活血软坚;青皮、乌药、沉香―――理气导滞。

(三)血淋

1、 症状:2、主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

兼症:小腹或尿道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口干。

舌脉: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3.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4.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5.常用药:

小蓟、生地黄、白茅根、旱莲草―――凉血止血;木通、生草梢、山栀、滑石清―――热泻火通淋;当归、蒲黄、土大黄、三七、马鞭草―――通络止血

(四)气淋

1.症状:

主症: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

兼症:少腹胀满疼痛,心烦易怒。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3.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4.代表方:沉香散加减。

5.常用药:

沉香、青皮、乌药、香附―――疏肝理气;石苇、滑石、冬葵子、车前子―――利水通淋

(五)膏淋

1.症状:

主症: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

兼症: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3.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4.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5.常用药:

萆薢、石菖蒲、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飞廉、水蜈蚣、向日葵芯―――分清泌浊;莲子芯、连翘芯、丹皮、灯心―――健脾清心

(六)劳淋

1.症状:

主症: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兼症: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2.证机概要: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3.治法:补脾益肾。

4.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

5.常用药:

党参、黄芪、淮山药、莲子肉―――补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扁豆衣―――化湿利水;山茱萸、菟丝子、芡实、金樱子、煅牡蛎―――益肾固摄。

三十七、 消渴三十八、(一)肺热津伤证

1、症状: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2、证机概要:肺脏燥热,肺失治节。

3、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4、主方:消渴方。

5、常用药:

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6、加减: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二)胃热炽盛证

1、症状: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

兼症:大便干燥。

舌脉:苔黄,脉滑实有力。

2、证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伤耗津液。

3、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4、主方: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参汤。

5、常用药:

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三)中气亏虚证

1、症状: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

兼症: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脉: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2、证机概要:中气不足,脾失健运。

3、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4、主方:七味白术散。

5、常用药: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四)肾阴亏虚证

1、症状: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

兼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舌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3、治法:滋阴固肾。

4、主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5、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淮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火热

(五)阴阳两虚证

1、症状: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

兼症: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脉: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3、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4、主方:金匮肾气丸。

5、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淮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三十九、 瘿病四十、(一)气郁痰阻证

1、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

兼症: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

舌脉: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

3、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4、主方:四海舒郁丸。

5、常用药:

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

(二)痰结血瘀证

1、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

兼症:胸闷,纳差。

舌脉: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2、证机概要:痰气交阻,血脉瘀滞。

3、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4、主方:海藻玉壶汤。

5、常用药:

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三)肝火旺盛证

1、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兼症: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机概要: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3、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4、主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5、常用药:

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肝;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玄参——滋阴降火

4.心肝阴虚

1、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2、证机概要: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3、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4、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以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子养肝补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

四十一、 眩晕四十二、(一)肝阳上亢证

1.症状:

主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

兼证: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燥易怒,肢麻震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3.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4.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5.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二)气血亏虚证

1.症状: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

兼证: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证机概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3.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4.主方:归脾汤加减。

5.常用药:

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

(三)肾精不足证

1.症状:

主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

兼证: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A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2.证机概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3.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4.主方:左归丸加减。

5.常用药:

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

龟版、鹿角胶、紫河车——滋肾助阳,益精填髓;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牛膝——强肾益精。

(四)痰湿中阻证

1.症状:

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

兼证:呕吐痰诞,食少多寐;

舌脉:舌苔白腻,脉濡滑。

2.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4.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常用药:

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

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五)瘀血阻窍证

1.症状:

主证:眩晕、头痛。

兼证: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

舌脉: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2.证机概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3.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4.主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5.常用药: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地龙、全蝎——善入经络,镇痉祛风。

四十三、 头痛四十四、(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或有拘急收紧感,痛连项背。

兼症:恶风畏寒,遇风受寒尤剧,常喜棉巾裹头,口不渴,或兼鼻塞流清涕。

苔脉: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3)治法: 疏风散寒止痛。

(4)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5)常用药: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白芷——芳香通窍,散风止痛;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疏风解表,散寒止痛;薄荷、菊花、蔓荆子——质轻上浮,清利头目,长于疏表祛风止痛。

2.风热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如灼,甚则如裂;

兼症:发热恶风,面红目赤,鼻流浊涕,口渴欲饮,便秘溲黄,

苔脉:舌红苔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3)治法: 疏风清热。

(4)方药: 芎芷石膏汤加减。

(5)常用药:菊花、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3.风湿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如裹

兼症: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

舌脉:苔白腻,脉濡

(2)证机概要: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中焦。

(3)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4)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5)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长于祛风除湿散寒而止头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均擅祛风胜湿,通窍止通。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而眩,甚或两侧跳痛,常波及巅顶。

兼症: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部升火,目赤,口干苦

苔脉:苔薄干或黄、舌质红,脉弦有力。

(2)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3)治法: 平肝潜阳。

(4)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5)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珍珠母、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山栀、黄芩、丹皮、菊花——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养阴柔肝。

2.血虚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目花,时时昏晕,痛势隐隐,午后或遇劳则甚;

兼症: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食欲不振,面色少华或萎黄;

苔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2)证机概要:气血不足,营血亏虚,头窍失荣。

(3)治法: 滋阴养血。

(4)方药: 加味四物汤加减。

(5)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养血滋阴;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生血;川芎、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平肝止痛;五味子、远志、枣仁——养心安神。

3.痰浊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昏蒙,头痛而重,如物裹首

兼症:时有目眩,胸脘痞闷,恶心泛泛,甚则呕吐痰涎,纳呆

苔脉: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2)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3)治法: 化湿祛痰。

(4)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壳、厚朴——健脾化痰,燥湿理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天麻、白蒺藜、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

4、肾精亏虚

(1)症状:

主症:头痛且空,眩晕

兼症: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

苔脉: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

(3)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4)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5)常用药:熟地、枸杞、女贞子——滋肾填精;杜仲、川断、龟板——补益肝肾;山萸肉——养肝涩精;山药、人参、当归、白芍——补益气血。

5.瘀血头痛 (头痛如刺+瘀血证)

(1)症状:

主症: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

兼症:或有头部外伤史

苔脉: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2)证机概要:跌仆外伤,瘀血阻窍,不通则痛。

(3)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

(4)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5)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当归——活血养血;白芷、细辛、郁金——理气通窍、温经止痛;全蝎、蜈蚣、僵蚕——善入经络,镇痉祛风,搜剔止痛。

四十五、 中风四十六、中经络:

(-)脉经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病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3、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4、主方:大秦艽汤加减。

5、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2、病机: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3、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4、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5、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引血下行;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中脏腑:

(-)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

1、阳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③苔脉: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病机:风阳暴升,上蒙清窍。

3)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4)主方: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九,以辛凉开窍。并用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

5)常用药:

羚羊角──清肝熄风;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龟板、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2、阴闭

1)症状:

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②兼症: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③苔脉: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病机:风夹痰湿,上壅清空。

3)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4)主方:先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再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熄风。

5)常用药: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二)脱证:

1、症状:

1)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2)兼症:

3)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病机:正不胜邪,阳气欲脱,或阴竭阳亡。

3、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4、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5、常用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后遗证:

(一)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1)症状:

①主症:半身不遂,肢软无力。

②兼症: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

③苔脉: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

2)病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3)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4)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全蝎、乌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增强通经活络之力;

2、肝阳上亢,脉络痹阻。

1)症状:

①主症: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

②兼症: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

③苔脉: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2)病机: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3)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4)主方: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可酌加一些搜风通络的药,如地龙、僵蚕、桑枝、络石藤等。

(二)语言不利:

l、风痰阻络。

1)症状:

①主症:舌强语蹇。

②兼证:肢体麻木。

③苔脉:脉弦滑。

2)病机:风痰上阻,舌络失和。

3)治法: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4)主方:解语丹加减(《医学心悟》)方,方中天麻、全蝎、胆南星、天竺黄等平肝熄风祛痰,远志、菖蒲、郁金、木香宣窍利气通络。)

2、肾虚精亏。

1)症状:

①主症:音喑失语。

②兼症:心悸、气短及腰膝酸软。

③苔脉:舌红,苔少,脉细弱。

2)病机:肾虚精亏,不能上承。

3)治法:滋阴补肾利窍。

4)主方:地黄饮子去肉桂、附子等温阳药,加杏仁、桔梗、木蝴蝶等开音利窍。

3、肝阳上亢,痰邪阻窍。

1)症状:

①主症:言语蹇涩。

②兼症:头痛头晕,面赤耳鸣。

③苔脉:舌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滑有力。

2)病机:肝阳上亢,痰邪阻络。

3)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4)主方:天麻钩藤饮或镇肝熄风汤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全蝎以平肝潜阳、化痰开窍。

(三)口眼歪斜:

1、症状:

1)主症:口眼歪斜。

2)兼症:伴见肢体麻木。

3)苔脉: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2、病机:风痰阻络。

3、治法:祛风除痰通络。

4、主方:牵正散加味。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僵蚕、全蝎熄风、化痰、镇痉。本方用散剂吞服较用汤剂疗效为佳。

四十七、 痹证四十八、(一)风寒湿痹

1、行痹

(1)症状: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

兼症: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3)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4)主方:防风汤加减。

(5)常用药:

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2、痛痹

(1)症状: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

兼症: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2)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络,闭阻气血。

(3)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4)主方:乌头汤加减。

(5)常用药:

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3、着痹

(1)症状: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症: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3)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4)主方:薏苡仁汤加减。

(5)常用药:

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驱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二)风湿热痹

1、症状:

主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

兼症:关切活动不便,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2、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3、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4、主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5、常用药:

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养阴;桂枝——疏风解肌通络;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三)痰瘀痹阻证

1、症状:

主症: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兼症: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屈伸不利,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2、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3、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4、主方:双合汤加减。

5、常用药: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四)肝肾两虚证

1、症状:

主症:痹证日久不愈,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兼症:关节屈伸不利,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2、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3、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4、主方:补血荣筋丸加减。

5、常用药:

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桑寄生、天麻、木瓜——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

四十九、 不寐五十、(一)肝火扰心证

1、症状

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

兼症: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证机概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心神。

3.治法:疏肝泻热,镇心安神。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味。

5.常用药:

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镇心安神。

(二)痰热扰心证

1.症状:

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

兼症:口苦,头重,目眩。

舌脉: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宿食停滞,积湿生痰,气机不利,郁痰生热,扰其心神。

3.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4.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味。

5.常用药:

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黄连、竹茹——清心降火;龙齿、珍珠母、磁石——镇惊安神。

(三)心脾两虚证

1.症状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

兼症: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2.证机概要:心脾两虚,气血亏损,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3.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4.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5.常用药:

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生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木香——行气舒脾。

(四)心肾不交证

1.症状:

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

兼症: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心肾失于交通。

3.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4.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5.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泽泻、茯苓、丹皮——健脾渗湿,清泄相火;黄连——清心降火;肉桂——引火归元。

(五)心胆气虚证

1.症状:

主症: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

兼症:气短自汗,倦怠乏力。

舌脉:舌淡,脉弦细。

2.证机概要:心胆气虚,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3.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4.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5.常用药:人参、茯苓、甘草益心胆之气;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化痰宁心,镇惊安神;川芎、酸枣仁调血养心;知母清热除烦。

五十一、 血证五十二、(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

1)症状:

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

兼症:身热、咳嗽痰少。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数。

2)证机概要:鼻为肺窍,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3)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4)代表方:桑菊饮。

5)常用药: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宣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芦根──清热生津;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

2、胃热炽盛证

1)症状: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

兼症: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

2)证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亡行。

3)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玉女煎。

5)常用药:

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3、肝火上炎证

1)症状:

主症:鼻衄。

兼症:头痛,目眩,耳鸣,烦燥易怒,两目红赤。

舌脉:口苦,舌红,脉弦数。

2)证机概要:火热上炎,迫血亡行,上溢清窍。

3)治法:清肝胃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5)常用药: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甘草──滋阴养血;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凉血止血。

4、气血亏虚证

1)症状: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

兼症:神疲乏力,面色 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

舌脉:舌质淡,脉细无力。

2)证机概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3)治法:补气摄血。

4)代表方:归脾汤。

5)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牌;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茜草──养血止血。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①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②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③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g,龙骨15g,枯矾60g,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二)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以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齿衄可由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引起。内科范围的齿衄,多由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所引起。至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衄,一般属于口腔科范围。

1、胃火炽盛证

1)症状:

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

兼症:头痛,口臭。

舌脉:舌红,苔黄,脉洪数。

2)证机概要:胃火内炽,循经上薰,血溢脉外。

3)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5)常用药:

生地、丹皮、水牛角清热凉血

大黄、黄连、黄芩、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凉血止血。

2、阴虚火旺证

1)症状:

主症: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

兼症: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3)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注意:五版教材用的是“滋水清肝饮”,它的组成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酸枣仁、白芍、当归、柴胡、山栀。)

5)常用药: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养阴补肾,滋阴降火;

茜草根、黄芩、侧柏叶──凉血止血;阿胶──养血止血

(三)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咳血见于多种疾病,许多杂病及温热病都会引起咳血。内科范围的咳血,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其中由肺结核、肺癌所致者,尚需参阅本书的肺痨及肺癌两节。温热病中的风温、暑温都会导致咳血,详见温病学的有关部分。

1、燥热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

兼症:口干鼻燥,或有身热。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2)证机概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3)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4)代表方:桑杏汤。

5)常用药:

桑叶、栀子、淡豆豉──清宣肺热;沙参、梨皮──养阴清热;贝母、杏仁──肃肺止咳;白茅根、茜草、藕节、侧柏叶──凉血止血。

2、肝火犯肺证

1)症状: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

兼症: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机概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3)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

5)常用药:

青黛、黄芩──清肝凉血;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海蛤壳、甘草──清肺化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凉血止血。

3、阴虚肺热证

1)症状:

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

兼症: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

舌质红,脉细数。

2)证机概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3)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4)代表方:百合固金汤。

5)常用药:

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阴生津;当归、白芍──柔润养血;贝母、甘草──肃肺化痰止咳;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止血。

(四)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古代曾将吐血之有声者称为呕血,无声者称为吐血。但从临床实际情况看,两者不易严格区别,且在治疗上亦无区分的必要,正如《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吐血主要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出血及肝硬化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最多见。其次见于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尿毒症、应激性溃疡)引起的出血。

1、胃热壅盛证

1)症状: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

兼症: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热伤胃络,血溢脉外。

3)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4)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

5)常用药:

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泻火;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

2、肝火犯胃证

1)症状: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黯。

兼症: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

舌脉:舌质红降,脉弦数。

2)证机概要:肝火横逆,损伤胃络,血溢脉外。

3)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5)常用药:

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凉血止血。

3、气虚血溢证

1)症状: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

兼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2)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能,血液外溢。

3)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4)代表方:归脾汤。

5)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牌;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炮姜炭、白及、乌贼骨──温经固涩止血

(五)便血

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显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内科杂病的便血主要见于胃肠道的炎症、溃疡、肿瘤、息肉、憩室炎等。

1、肠道湿热证

1)症状:

主症:便血色红。

兼症: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3)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4)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

5)常用药:

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2、气虚不摄证

1)症状:

主症:便血色红或紫黯。

兼症: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

舌脉:舌质淡,脉细。

2)证机概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3)治法:益气摄血。

4)代表方:归脾汤。

5)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牌;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3、脾胃虚寒证

1)症状:

主症:便血紫黯,甚则黑色。

兼症: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

舌脉:舌质淡,脉细。

2)证机概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3)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4)代表方:黄土汤。

5)常用药:

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六)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称为尿血。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是一种比按常见的病症。西医学所称的尿路感染、肾结核、肾小球肾炎、泌尿系肿瘤,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出现的血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1、下焦热盛证

1)症状:

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

兼症: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

舌脉:舌质红,脉数。

2)证机概要:热伤脉络,血渗膀胱。

3)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小蓟饮子。

5)常用药:

小蓟、生地、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栀子、木通、竹叶──清热泻火;滑石、甘草──利水清热,导热下行;当归──养血活血

2、肾虚火旺证

1)症状: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

兼症: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

舌脉:舌质红,脉细数。

2)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3)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4)代表方:知柏地黄丸。

5)常用药:

地黄、淮山、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凉血止血。

3、脾不统血证

1)症状:

主症: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

兼症: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2)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3)治法:补脾摄血

4)代表方:归脾汤。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加止血药后适用于脾不统血的尿血。

5)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牌;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等──养血止血。

4、肾气不固证

1)症状:

主症:久病尿血,血色淡红。

兼症: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腹脊酸痛。

舌质淡,脉沉弱。

2)证机概要:肾虚不固,血随尿出。

3)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4)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5)常用药:

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补肾益精;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肾助阳;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气固涩;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七)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多种外感及内伤的原因都会引起紫斑。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所出现的发斑,可参阅温热病学的有关内容。本篇主要讨论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

内科杂病的紫斑,常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此外,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1、血热妄行证

1)症状:

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

兼症:发热,口渴,便秘。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证机概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4)代表方:十灰散。(注意:五版教材用的是“犀角地黄汤,可合十灰散”。)

5)常用药:

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敛止血;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大黄──通腑泻热

2、阴盛火旺证

1)症状:

主症: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

兼症: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2)证机概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

3)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4)代表方:茜根散。

5)常用药:

茜草根、黄芩、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

3、气不摄血证

1)症状:

主症: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

兼症: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2)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3)治法:补气摄血。

4)代表方:归脾汤。

5)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牌;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止血消斑

五十三、 郁证五十四、(一)肝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兼症: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舌脉: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情志内伤,肝气郁滞,脾胃失和。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4、主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

(二)气郁化火证

1、症状:

主症: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

兼症: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证机概要:气郁日久,化火薰灼,横逆犯胃。

3、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4、主方:丹栀逍遥散。

5、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三)痰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

兼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

舌脉:苔白腻,脉弦滑。

2、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3、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4、主方:半夏厚朴汤。

5、常用药: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四)心神失养证

1、症状: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兼症: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

舌脉:舌质淡,脉弦。

2、证机概要:情志所伤,脏躁失养,心神惑乱。

3、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4、主方:甘麦大枣汤。

5、常用药: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

(五)心脾两虚证

1、症状:

主症;多思善疑,头晕神疲;

兼症;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2、证机概要:情志所伤,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3、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4、主方:归脾汤。

5、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牌生血;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气醒脾。

(六)心肾阴虚证

1、症状:

主症:情绪不宁;

兼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2、证机概要:情志所伤,化源不足,阴精亏虚。

3、治法:滋养心肾。

4、主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5、常用药:地黄、淮山药、山茱萸、天冬、麦冬、玄参滋心肾;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丹皮凉血清热。

五十五、 呕吐五十六、(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1)症状:

主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

兼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苔脉:舌苔白腻,脉濡缓。

(2)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3)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4)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

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散寒疏表;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甘草——化湿健脾;桔梗——开肺气,助藿香解表之功;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和胃止呕。

2.食滞内停证

(1)症状: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

兼症:大便或溏或结。

苔脉:舌苔厚腻,脉滑实。

(2)证机概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3)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4)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5)常用药: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

陈皮、半夏、茯苓——理气降逆,和中止呕;连翘——散结清热。

3.痰饮内阻证

(1)症状: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

兼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

苔脉:舌苔白腻,脉滑。

(2)证机概要:痰饮内停,清阳不振,胃气上逆。

(3)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4)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5)常用药:

半夏——化痰饮和胃止呕;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化湿;桔梗——温化痰饮。

4.肝气犯胃证

(1)症状: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

兼症:胸胁胀痛。

苔脉: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失通降。

(3)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4)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5)常用药:

苏叶、厚朴——理气宽中;半夏、生姜、茯苓、大枣——和胃降逆止呕。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1)症状:

主症:恶心呕吐,食入难化。

兼症:食欲不振,脘部痞闷,大便不畅。

苔脉: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2)证机概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3)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4)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5)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半夏——祛痰降逆,和胃止呕;陈皮、木香、砂仁——理气降逆。

2.脾胃阳虚证

(1)症状:

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

兼症:面色晄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

苔脉:舌质淡,脉濡弱。

(2)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4)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5)常用药:

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3.胃阴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

兼症: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

苔脉: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2)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胃失和降。

(3)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4)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5)常用药:

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五十七、 便秘五十八、(一)实秘

1. 肠胃积热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

兼症: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肠胃积热,津伤便结。

(3)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4)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5)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泻热;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2.气机郁滞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

兼症: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

舌脉:舌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3)治法:顺气导滞。

(4)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5)常用药: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3.阴寒积滞证

(1)症状: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

兼症: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

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紧。

(2)证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3)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代表方:大黄附子汤加减。

(5)常用药:附子——温里散寒;大黄——荡涤积滞;细辛——散寒止痛。

(二)虚秘

1.脾肺气虚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兼症: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证机概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3)治法:益气润肠。

(4)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5)常用药:黄芪——补脾肺之气;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2.血液亏虚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干结,

兼症: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2)证机概要: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3)治法:养血润燥。

(4)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5)常用药:当归、生地——滋阴养血;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3.阴津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兼症: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3)治法:滋阴通便。

(4)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5)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油当归、石斛、沙参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4.阳虚寒凝证

(1)症状: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

兼症:小便清长,面色咣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2)证机概要: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3)治法:温阳通便。

(4)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5)常用药:肉苁蓉、牛膝——润肠通便温补脾阳;当归——养血润肠;升麻、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五十九、 腰痛六十、(一)寒湿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

兼症: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证机概要: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3、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4、主方:甘姜苓术汤加味。

5、常用药:干姜、桂枝、甘草、牛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续断补肾壮腰。

(二)湿热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

兼症: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舌脉: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2、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不舒。

3、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4、主方:四妙丸加味。

5、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木瓜、络石藤舒筋通络止痛;川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膝。

(三)瘀血腰痛证

1、症状: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

兼症: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

舌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2、证机概要: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

3、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主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蟅虫活血祛瘀,疏通经脉;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祛瘀消肿;牛膝活血化瘀,引药下行并能强壮腰脊。

(四)肾虚腰痛证

肾阴虚

1、症状: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

兼证: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脉:舌红少苦,脉弦细数。

2、证机概要: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3、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4、主方:左归丸加减。

5、常用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龟版胶以滋补肾阴;菟丝子、鹿角胶、牛膝温肾壮腰,阳中求阴。

肾阳虚

1、症状:

主症:腰部隐隐作痛;

兼症: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恍白,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3、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4、方药:右归丸加减。

5、常用药: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阳补肾,强壮腰脊;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滋阴益肾,阴中求阳。

六十一、 肠痈六十二、六十三、 小儿泄泻六十四、六十五、 崩漏六十六、1. 脾虚型:2.(1)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血色淡质稀,面色晃白,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2)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3)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4)方药举例: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参术芪,黑姜当归共熟地) 2.肾虚型 (1)肾气虚证: 主证: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暗,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主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2)肾阴虚证: 主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主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鹿龟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3)肾阳虚证:主证: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主方:右归丸加党参、黄芪、阿胶。(右归丸中地附归,山药茱萸菟丝桂,杜仲鹿角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3.血热型: (1)实热型: 主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邪热内炽,津液耗损,故口渴喜饮;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邪热上扰,故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清热固经汤(清热固经栀黄芩,三地龟牡棕榈炭;阿胶藕节加甘草,实热崩漏奇效成) (2)虚热证: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主方:上下相资汤; 4.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主方:逐淤止血汤

六十七、 绝经前后诸证六十八、六十九、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题库软件
中医内科学职称考试题库软件(初/中/高级)

题库软件:热卖中

题库设计紧扣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科目。符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