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执业医师 > 考试经验

姜逸主讲——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听课程

2020-12-23 15:44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面授甄选 开课进度
热门课程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学习已经开始了,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专业师资姜逸主讲的《中医基础理论》,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点击图片观看课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免费试听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而每一阶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则又各有其特点。

(1)形成时间的界定

根据历史学界的考据和推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

(2)形成的标志和体系的确定

1)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中医学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其内容是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2)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问世之后,《难经》的成书,并与《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并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难经》成书于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全书以问答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从而能补《黄帝内经》之不足,成为当时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经典医籍,故亦成为中医学理论之基础,并对后世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其倡导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辨治规律阐述为主,后书则主要阐释内伤杂病的辨治规律。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药品365种,系统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代著名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成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

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之先河,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精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陈言则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宋震亨,后世称之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受运气学说的影响,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为后世“寒凉派”医家的代表。

张从正主张“邪气”致病说,“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因而倡导以汗、吐、下三法攻邪而祛病,为后世“攻下派”(有称“攻邪派”)医家的代表。

李杲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脾胃内伤有关。他对脾胃升降理论多有阐发,并创立了甘温除热等理论和方法,为后世“补土派”(或“补脾派”)医家的代表。

朱震亨提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挥,为后世“养阴派”(或“滋阴派”)医家的代表。这个时期的医学思想和理念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推进作用、对后世医家成长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

以薛己、张介宾、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学派,重视脾肾,提出了“命门学说”,认为命门寓有阴阳水火,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是调控全身阴阳的枢纽。

李中梓则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乙癸同源”等见解,为中医学理论特别是藏象学说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温病学派代表医家首推明代的吴又可,其所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认为“温疫”的病原是“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而不是从肌表侵袭。这是对温病(特别是温疫)病因学的很大突破与发展,为以后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著《外感温热论》,发展了卫气营血理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则创立三焦辨证,并发展了三焦湿热病机和临床湿温病辨证规律;

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则提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的独到见解;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等,系统地总结了明、清时期有关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温热病辨证论治法则,从而使温热病学在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有《医林改错》一书,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及血瘀病证的治疗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亦有一定的贡献。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以上“姜逸主讲——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试听课程”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和同学。

医师资格公众号

距离2024中医技能考试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张钰琪 中医执业医师 《方剂学》 免费试听
    2024中医医师入学摸底测试解析

    张钰琪老师  02月27日 19:30-21:00

    预约
    2024中医医师技能30天冲刺规划

    张钰琪老师  04月24日 19:30-20:30

    预约
    免费资料
    中医执业医师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精选习题
    复习计划
    备考技巧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