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立即扫码添加微信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选方 |
火毒凝结 | 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少数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等症状 | 清热解毒 行瘀活血 |
仙方活命饮 |
热盛肉腐 | 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舌红,苔黄,脉数 | 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 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选方 |
气血两虚 | 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 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 托里消毒散 |
分期 | 治疗 |
初起 | 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
成脓 | 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
溃后 | ①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 ②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改用红油膏盖贴。 ③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黏液时,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④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可扩创引流。 |
概念 | 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
特点 | 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
内治 | 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
分期 | 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
初期 (一候) |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全身症状 |
溃脓期 (二三候) |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 |
收口期 (四候) |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 |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选方 |
火毒凝结 | 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伴发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
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
湿热壅滞 | 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相同。 伴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 | 仙方活命饮 |
阴虚火炽 | 多见于消渴患者。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发热烦躁,口干唇燥,饮食少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
滋阴生津清热托毒 | 竹叶黄 芪汤 |
气虚毒滞 | 多见于年迈体虚、气血不足患者。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液稀少,色带灰绿,闷肿胀痛,容易形成空腔。伴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 扶正托毒 | 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
初期 | 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外敷金黄膏或千捶膏;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外敷冲和膏 |
酿脓期 | 1.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2.若疮肿有明显波动,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做“十”或“十十”字形切开,务求脓泄畅达。 3.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去除,以不出血为度。切开时应注意尽量保留皮肤,以减少愈合后疤痕形成。 |
收口期 | 1.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2.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
概念 | 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西医也称丹毒(皮肤网状淋巴管炎) |
分类 | ①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②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③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
特点 | ①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 ②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
部位 |
病名 |
病因 |
发于头面部 |
抱头火丹 |
夹风热 |
发于胸腹腰胯部 |
内发丹毒 |
夹肝脾郁火 |
发于下肢 |
流火 |
夹湿热 |
发于新生儿 |
赤游丹毒 |
胎热火毒 |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选方 | |
风热毒蕴 | 发于头面部; 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解毒 | 普济消毒饮 | |
肝脾湿火 | 发于胸腹腰胯部; 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清肝泻火利湿 |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 |
湿热毒蕴 | 发于下肢; 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伴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利湿清热 解毒 |
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 |
胎火蕴毒 | 多发于新生儿臀部; 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
凉血清热解毒 |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
治法 |
操作 |
外敷法 |
玉露散或金黄散,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 |
砭镰法 |
适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赤游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
流火成脓 |
在坏死部分做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
初期 |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 |
中期 | 结核增大,皮核粘连,有时相邻的结核可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动,渐感疼痛。如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热及微有波动感,为内脓已成。可伴轻微发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 |
后期 | 切开或自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形成窦道。如脓水转厚,肉芽转成鲜红色,则即将愈合。 |
病名
|
西医疾病
|
特点
|
颈痈 | 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 生于颈之两侧,发病较快,初起即寒热交作,结块形如鸡卵,漫肿坚硬,焮热疼痛,易消,易溃,易敛 |
臖核 | (颈部)慢性淋巴结炎 | 可由头面、口腔或四肢等部皮肤破碎或生疮引起,一般单个,在颏颔、颈部、腋部、胯腹部结核如豆,边界清楚,起发迅速,压之疼痛明显,很少化脓破溃,一般无全身症状。 |
失荣 | 颈部恶性肿瘤 | 多见于中老年人。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结核形如堆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生长迅速,溃破后疮面如石榴样或菜花样,血水淋漓;常由口腔、喉部、鼻部或脏腑的岩转移而来。 |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选方 |
气滞痰凝 | 多见于瘰疬初期,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苔黄腻,脉弦滑。 |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开郁散 |
阴虚火旺 | 核块逐渐增大,皮核相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降火 | 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
气血两虚 | 疮口脓出凊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 | 益气养血 | 香贝养营汤 |
分期 |
治疗 |
初期 |
局部肿块处可敷冲和膏或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
中期 |
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改用千捶膏。 脓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或做十字切口,以充分引流。 |
后期 |
①已溃者一般先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次用八二丹药线引流,或用药棉嵌入疮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 ②肉芽鲜红,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
治法 |
操作 |
腐蚀法 | 先用五五丹或千金散蚀管拔毒,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 如有异物,应及时取出。 |
冲洗法 | 适用于管道狭长,药线无法引流到位,又不宜做扩创者。 |
灌注法 | 经引流、冲洗等治疗,窦道内脓尽、无异物时,可注入生肌收口药油,促进窦道愈合。 |
扩创法 | 适用于脓液引流不畅时,用其他方法无效,窦道所在部位也允许做扩创手术者。有助于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缩短疗程。 |
垫棉法 | 用于生肌收口阶段,促进窦道愈合,尤其是腋部、腘窝部、乳房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