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立即扫码添加微信
分散体系 | 微粒大小 | 特征 |
低分子溶液剂 | <1nm | 真溶液、分子/离子,澄明,体系稳定(热力学稳定) |
高分子溶液剂 | 1~100nm | |
溶胶剂(疏水胶体溶液) | 1~100nm | 胶粒,多相,聚结不稳定 |
乳剂 | >100nm | 小液滴,多相,聚结和重力不稳定(动力学、热力学不稳定) |
混悬剂 | >500nm | 难溶固体微粒,多相,聚结和重力不稳定(动力学、热力学不稳定) |
分散体系 | 粒径 | 特征 |
低分子溶液剂 | <1nm | 真溶液、分子/离子,澄明,体系稳定 |
高分子溶液剂 | 1~100nm |
分散体系 | 微粒大小 | 特征 |
低分子溶液剂 | <1nm | 真溶液、分子/离子,澄明,体系稳定(热力学稳定) |
高分子溶液剂 | 1~100nm | |
溶胶剂(疏水胶体溶液) | 1~100nm | 胶粒,多相,聚结不稳定 |
乳剂 | >100nm | 小液滴,多相,聚结和重力不稳定(动力学、热力学不稳定) |
混悬剂 | >500nm | 难溶固体微粒,多相,聚结和重力不稳定(动力学、热力学不稳定) |
随堂练习 A:高分子溶液的性质不包括 A.荷电性 B.热力学不稳定性 C.聚结性 D.胶凝性 E.高渗透性 | ||
![]() | ||
![]() | ||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高分子溶液剂的性质:①荷电性②渗透压高③测定黏度,可以确定分子量④聚结特性:水化膜阻止高分子凝聚⑤胶凝性:温热黏稠流动,温度降低不流动,胶凝形成半固体凝胶、失水形成固体干胶。 |
A:由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称为 A.低分子溶液剂 B.高分子溶液剂 C.溶胶剂 D.乳剂 E.混悬剂 | ||
![]() | ||
![]() | ||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混悬剂是指由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多相分散体系。 |
A:属于非均相液体药剂的是 A.芳香水剂 B.甘油剂 C.混悬剂 D.糖浆剂 E.溶液剂 | ||
![]() | ||
![]() | ||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混悬剂是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匀相的液体药剂。 |
A:混悬液中加絮凝剂的作用是 A.增加微粒表面电荷,防止凝聚沉淀 B.增加疏水药物的亲水性,防止沉淀结块 C.调节微粒表面电荷,形成疏松絮状物,防止沉淀结块 D.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防止沉淀结块 E.增加微粒间的斥力,防止沉淀结块 | ||
![]() | ||
![]() | ||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混悬剂中加絮凝剂的目的是为了降低ζ电位,减少微粒间的斥力,形成疏松絮状物,防止沉淀结块。 |
A:某种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如下:取沉降硫黄至乳钵中,加甘油研磨成细糊状,硫酸锌溶于200ml水中,另将羧甲基纤维素钠用200ml水制成胶浆,在搅拌下缓缓加入乳钵中,移入量器中,搅拌下加入硫酸锌溶液,搅匀,在搅拌下以细流加入樟脑醋,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从此判断出,此种制备方法为 A.凝聚法 B.溶胀法 C.分散法 D.溶解法 E.乳化法 | ||
![]() | ||
![]() | ||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分散法是将粗颗粒的药物粉碎成复合粒径要求的微粒,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得混悬剂的方法。 |
A:下列用于评价混悬剂质量的方法是 A.溶出度测定 B.ζ电位测定 C.浊度测定 D.溶化时间测定 E.分散度测定 | ||
![]() | ||
![]() | ||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混悬剂的质量评价:①微粒大小的测定;②沉降容积比(F)的测定;③絮凝度的测定;④重新分散试验;⑤ζ电位测定;⑥流变学测定。 |
A:混悬剂中与微粒的沉降速度成正比的是 A.混悬微粒的半径 B.混悬微粒的密度 C.分散介质的密度 D.重力加速度 E.分散介质的黏度 | ||
![]() | ||
![]() | ||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 |
A:关于Stokes公式的错误表述是 A.V与r成正比 B.V与(ρ1-ρ2)成正比 C.g指重力加速度 D.V与η成反比 E.V指沉降速度 | ||
![]() | ||
![]() | ||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 |
A.助悬剂 B.稳定剂 C.润湿剂 D.反絮凝剂 E.絮凝剂 1.在混悬液中起润湿、助悬、絮凝或反絮凝剂作用的附加剂 2.使微粒ζ电位增加的电解质 3.使微粒ζ电位减少的电解质 4.增加分散介质黏度的附加剂 | ||
![]() | ||
![]() | ||
『正确答案』B、D、E、A 『答案解析』在混悬液中起润湿、助悬、絮凝或反絮凝剂作用的附加剂统一称为稳定剂;使微粒ζ电位增加的电解质是反絮凝剂;使微粒ζ电位减少的电解质是絮凝剂;增加分散介质黏度的附加剂是助悬剂。 |
乳剂 | O/W型(水包油) | W/O型(油包水) |
分散状态 | 油分散在水中 | 水分散在油中 |
外观 | 通常为乳白色 | 接近油的颜色 |
稀释 | 可用水稀释 | 可用油稀释 |
导电性 | 导电 | 不导电或几乎不导电 |
水溶性染料 | 外相染色 | 内相染色 |
油溶性染料 | 内相染色 | 外相染色 |
乳剂 | 粒径(μm) | 外观 | 特点 |
普通乳 | 1~100 | 乳白色不透明 | 内服、外用 |
亚微乳 | 0.1~1 | 浑浊或乳状不透明 | 胃肠外给药载体、静脉注射 |
纳米乳 | 0.01~0.1 (10-100nm) | 透明 |
随堂练习 A:易出现分层的剂型是 A.乳剂 B.片剂 C.软膏剂 D.颗粒剂 E.胶囊剂 | ||
![]() | ||
![]() | ||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乳剂易出现分层,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产生原因: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 |
A:关于乳剂的制备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中乳化剂法 B.水中乳化剂法 C.溶解法 D.两相交替加入法 E.新生皂法 | ||
![]() | ||
![]() | ||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 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 |
A:下列关于乳剂分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加入适量电解质可减慢分层速度 B.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可减慢分层速度 C.使乳剂的相容积比至50%左右可减慢分层速度 D.减小分散介质与分散相之间的密度差可减慢分层速度 E.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后仍能恢复成均匀的乳剂 | ||
![]() | ||
![]() | ||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电解质与乳剂的絮凝有关。 |
A.低分子溶液剂 B.高分子溶液剂 C.溶胶剂 D.混悬剂 E.乳剂 1.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的胶体溶液是 2.以0.5~10μm的微粒分散,具有双电层结构的是 3.以液滴分散的非均相体系是 | ||
![]() | ||
![]() | ||
『正确答案』B、D、E 『答案解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的胶体溶液是高分子溶液剂。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 0μm之间,小者可为0.1μm。 液滴分散的非均相体系是乳剂。 |
A.分层 B.转相 C.酸败 D.絮凝 E.合并 1.ζ电位降低可造成 2.分散相和分散介质有密度差可造成 3.油相或乳化剂变质可导致 4.乳化膜破裂可导致 5.乳化剂类型改变,最终可导致 | ||
![]() | ||
![]() | ||
『正确答案』D、A、C、E、B 『答案解析』考察乳剂的稳定性,注意掌握。 |
随堂练习 A:属于内服液体制剂的是 A.合剂 B.洗剂 C.搽剂 D.涂剂 E.滴鼻剂 | ||
![]() | ||
![]() | ||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BCDE属于外用。 |
A:溶液常加着色剂以示外用,以下要求微碱性的药剂是 A.合剂 B.糖浆剂 C.口服液 D.含漱剂 E.注射剂 | ||
![]() | ||
![]() | ||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复方硼砂溶液(朵贝尔氏液) (Ddbell’s Solution) [处方]硼砂、碳酸氢钠各1.5g,液化酚0.3ml,甘油3.5ml,蒸馏水加至l00ml。 含漱剂:着色以示外用。 |
A.洗剂 B.搽剂 C.含漱剂 D.滴鼻剂 E.涂膜剂 1.可涂布成膜的外用液体制剂是 2.供清洗无破损皮肤或腔道用的液体制剂是 3.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的液体制剂是 | ||
![]() | ||
![]() | ||
『正确答案』E、A、B 『答案解析』涂膜剂可涂布成膜(高分子成膜材料+挥发性有机溶剂)。 供清洗无破损皮肤或腔道用的液体制剂是洗剂。 搽剂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 |
A.溶胶剂 B.混悬剂 C.乳剂 D.低分子溶液剂 E.高分子溶液剂 1.硫黄洗剂属于 2.碘酊属于 3.胃蛋白酶口服溶液属于 4.磷酸可待因糖浆属于 | ||
![]() | ||
![]() | ||
『正确答案』B、D、E、D 『答案解析』硫黄洗剂——混悬剂 碘酊——低分子溶液剂 胃蛋白酶口服溶液——高分子溶液剂 磷酸可待因糖浆——低分子溶液剂 |
1.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 (1)药物溶剂的种类及性质 |
(2)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度 | |
2.表面活性剂 | (1)表面活性剂的概念与特点 |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
(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 |
(4)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 |
3.液体制剂的简介 | (1)液体制剂的特点 |
(2)液体制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 |
(3)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防腐、潜溶助溶增溶) | |
4.微粒分散体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 | (1)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
(2)絮凝与反絮凝 | |
5.低分子溶液剂与高分子溶液 | (1)溶液剂、芳香水剂与糖浆剂、醑剂、酊剂、甘油剂与涂剂 |
(2)高分子溶液剂的概念与性质 | |
6.溶胶剂 | 溶胶剂的概念、构造与性质 |
7.混悬剂 | (1)混悬剂的概念与性质 |
(2)混悬剂的稳定剂 | |
(3)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 |
8.乳剂 | (1)乳剂的概念与特点 |
(2)乳剂的乳化剂 | |
(3)乳剂的稳定性 | |
9.其他液体药剂 | 搽剂、涂膜剂、洗剂、滴鼻剂、滴耳剂、含漱剂、合剂 |
分散体系 | 微粒大小 | 特征 | 制备 |
低分子溶液剂 | <1nm | 真溶液、分子/离子,澄明,体系稳定(热力学稳定) | 溶解 法等 |
高分子溶液剂 | 1~100nm | 胶溶法 | |
溶胶剂(疏水胶体溶液) | 1~100nm | 胶粒,多相,聚结不稳定 | 分散法 凝聚法 |
乳剂 | >100nm | 小液滴,多相,聚结和重力不稳定(动力学、热力学不稳定) | 干胶法 湿胶法 新生皂法等 |
混悬剂 | >500nm | 难溶固体微粒,多相,聚结和重力不稳定(动力学、热力学不稳定) | 分散法 凝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