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鱼腥草超声雾化治疗喉源性咳嗽270例疗效观察 【呼吸病学讨论版】

关键词 鱼腥草 超声雾化 治疗 喉源性咳嗽 观察  

喉源性咳嗽多为慢性咽炎、咽部异物感症伴上呼吸道感染而致,临床多表现为:咽不干疼痛、发痒、咳嗽伴粘痰、咽喉部有堵闷感、声音嘶哑等。笔者收集自2001年10月~2005年12月采用鱼腥草联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270例喉源性咳嗽,收到效果显著。     医学教育网

1 临床资料    

1.1 留观患者360例,按3: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70例,男156例、女114例,年龄36.72±15.51岁;对照组9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36.72±13.22岁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    

1.2 治疗方法 以中外合资南京道芬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S—888E型超声雾化器为治疗用仪器,治疗组给予鱼腥草注射液(每支注射液10mL,含生药1g,江西青峰制药厂生产,批号009008号)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联合雾化,每日二次,每次20分钟,5天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联合雾化,疗程同上。     医学教育网

1.3 疗效观察 用鱼腥草针剂1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超声雾化吸入3天后,咽干疼痛、发痒、咳嗽减轻,黄白粘痰变白且易咳出,咽部充血减轻,声音嘶哑转好,7天后,以上症状明显好转,咽喉部充血不明显,其治愈好转率达88.8%,较对照组56.67%高32.22%。

治疗后2组疗效观察比较见表,经统计学处理,p均<0.05。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1.4 治疗期间的护理    

1.4.1 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及局部等情况,如病人头昏,恶心、咽部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1.4.2 雾化吸入后,应嘱咐病人暂时不进食或饮水,10~15分钟以保证局部药效。    

1.4.3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宜,如藕粉、面条、水果,忌香燥、辛辣,烤炙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1.4.4 加强防护,避免不洁空气或其它化学气体的刺激 平时注意避免到人烟稠密,空气污浊的地方去;如遇浓雾或沙尘天气,出行时要戴上口罩,在有刺激性化学气体的室内工作时,要戴防护罩。    

1.4.5 保持情绪稳定,遇事少急躁动怒,避免高声喊叫或长时间说话。    

1.4.6 随时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    

1.4.7 雾化吸入所用物品,应予每次治疗后浸泡于0.5%过氧乙酸或1:200“84”消毒液中消毒,使用前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2 讨论 喉源性咳嗽(排除肺部疾患)常为咽喉部神经纤维反射敏感所致。有动物实验证明,咽喉部神经纤维受刺激是咳嗽的主要触发因素,当患者上呼吸道受感染后,微生物及其分解的各种有害物质直接刺激咽喉部神经末梢,引起反应性、阵发性咳嗽,甚至迁延不愈。祖国医学认为此种咳嗽是燥热咳嗽,治疗宜养阴清热,利气化痰。鱼腥草注射液是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提取工艺生产的纯中药静脉注射液,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抗病毒、抑菌的作用。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的药理作用,能减轻机体对各种刺激的病理反应,减少炎性渗出。三药联用,清热、化痰、利咽、消炎作用远较单用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全面,疗效更佳。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发送情况比较 (例)    

咽干   咽痛咽痒   咳嗽     咯痰       声音嘶哑       咽充血

治疗前270270270 210 208270

治疗组   治疗3天270192210 118   158270

n=270   治疗5天140128132   58         82 190

      治疗7天     7267   69 19 54       89

      治疗前     90   90       90       81         78       90

对照组   治疗3天     90   90       90   69 69       90

n=90     治疗5天 68   72       78   32 48       81

      治疗7天 5650   51       8 27   60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n, bsp;     治愈显效率

治疗组270201(74.44) 39(14.44)27(10)   3(1.11)240(88.89)

对照组   90   39(43.32) 12(13.33)24(26.6) 12(13.3) 51(56.67)

参考文献        

1.田金洲,韩明向.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2.董品山.现代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5    

3.王辉武.中药新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