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关于分散片

想了解一些有关分散片的制备特点,包括原辅料的预处理、制粒、压片工艺的特点。还望各位大虾出手相助。
我收藏的复印件,但愿没成古董: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width=572 height=274 title="Click to view full 1.jpg (572 X 274)" border=0 align=absmiddle>
接上一页: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
最后一页:

(缩略图,点击图片链接看原图)
近几年国内分散片发展可谓迅猛,上述资料中的说法有些过时。但其他内容想必能对大家有帮助。
国外的分散片较多地集中在解热镇痛之类的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而我们国内则偏好开发“苦口良药”——十之***为抗生素类,这也说明中国人能吃苦吧。希望以后的开发者能有更多突破。
真巧!前天我查了一些维普上分散片的中文文章,存了下来,放三篇在上面凑一下热闹!

分散片的处方和工艺.vip (89.14k)
第二篇:

分散片的研究与应用.vip (132.69k)
第三篇,比较旧,但权威:

分散片进展.vip (89.47k)
我全收下了,谢谢!
感谢Linjun和zhyz1126两位好同志。
希望有更多的战友来谈实战经验
实战经验:辅料产地很重要!五年前,我做过一个分散片,开始崩解时间无论如何都要大于三分钟,选择了好几种其它辅料,没见效,后来,请教了一位老专家,找到其中一种辅料的较好的国内厂家,问题也就解决了。
偶然发现了这个,愿与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分散片在新药报批药学部分存在的几个问题》
>
请主任加点分鼓励一下!
求教:我现在也在作分散片,混悬性的问题有点麻烦,请问用那些辅料能很好的解决!谢谢!
不知何意?是不混悬?
分散片于水中分散后混悬效果不好.而混悬效果好坏又是评价混悬性分散片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又没有一具体的衡量标准,请指教!
均匀度是否可作为混悬性的间接指标,关于分散片均匀度的研究,这里有两篇文章。

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分散片的质量控制研究.vip (112.0k)
第二篇文章。

西沙必利分散片的含量及均匀度测定.vip (47.53k)
hunter008 wrote:
分散片于水中分散后混悬效果不好.而混悬效果好坏又是评价混悬性分散片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又没有一具体的衡量标准,请指教!

混悬效果或许可以参照药典制剂通则中混悬剂的检测标准,至于助悬剂请仔细研究以上几位提供的文献,结合试验确定。如何?
多谢几位,我先研究一下这几篇文献,然后再请教!
hunter008:你说的评价混悬性,可能是英国药典上的规定。目前,国内2000版《中国药典》并未对分散片作此要求。
分散片的质量要求
英国药典1980年、1988年、及1993年版对分散片的崩解时限、分散均匀性、片重差异等作了具体规定。崩解时限按片剂和胶囊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除另有规定外,在19~21℃水中均应在3min内崩解。分散均匀性检查规定:取分散片两片,加水100ml,搅拌使之完全分散,过筛孔内径为710um的筛,分散粒子均应能全部通过。分散后形成的混悬液要较均一稳定,并具有良好的外观。比较混悬液的稳定性,常可通过测定沉降体积比来评价其优劣,但韩丽梅等考虑到分散片形成的混悬液常不易观察其沉降界面而致该法难以实现,所以提出了用透光率评价分散片的方法;取分散片一片,加20℃水50ml,搅拌使之分散均匀,于700nm处测定0时透光率T0,并测定记录不同时刻的透光率Tt,以透光率的相对变化值(Tt-T0)/T0对时间t进行线形回归,采用T0值以及线性方程的斜率k来评价分散片的混悬性。T0值越小,表明混悬液越混浊;k值越小,表明混悬液沉降越慢,越稳定。该法简便可行,评价指标较客观,有参考价值。片重差异按片重差异检查法检查,应符合有关规定,并明确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分散片,可不进行重量差异的检查。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
摘自黄胜炎的《分散片进展》
"分散后形成的混悬液要较均一稳定,并具有良好的外观"
我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分散后混悬液中粒子沉降较快,不均一,所以想选一种较好的溶胀性辅料来改善溶液粘度,减小沉降速率,目前选了几种,效果都不理想,反而延长了崩解时间.由于英国药典也没有混悬性状的具体标准,看来只能在满足其他标准的前提下,选择一种相对较好的溶胀性辅料了.
处方中可溶性辅料比例或许可以大些。此外制备工艺应该注意:粘合剂避免用淀粉浆;软材不要太湿,尽量制成直径小而疏松的颗粒。
我现在做的是中药,主要想用粉末直接压片,不知有没有人作过与湿法制粒压片的比较。
hunter008 wrote:
我现在做的是中药,主要想用粉末直接压片,不知有没有人作过与湿法制粒压片的比较。

您的思维跳跃性很大嘛,粉末直接压片也是个不错的话题,这要看您的药材比例、性质如何了,请做过的同道发表见解。——最好新开一个话题
同意,希望更多的同志参加讨论,集思广益,定会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对本栏分散片讨论有用。
《羧甲淀粉钠对阿奇霉素分散片质量的影响》

13.caj (10.34k)
主是辅料的用法,试试PVP,效果很好
使用HPMC做黏合剂,同时可起助悬的作用。另可使用少量的高HLB值的非离子型的表活剂,使用速流乳糖为稀释剂,可加入适量的预胶化淀粉,气态微粉硅胶为助流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如果原料味觉不好,可使用一些矫味技术预处理,推荐直粉压片,以后是潮流!
分散片用HPMC做粘合剂 ,多少CP的?我觉得就不如用这PPVP好,水,醇做溶剂均可
我会选用低粘度的HPMC加一些高粘度的HPMC作黏合剂。说实话PVP用于湿法制粒不错。可是我说的是直粉压片。
好久没来了,这几天一直忙分散片的处方筛选,结果快出来了。现在常用的崩解剂主要有PVPP.L-HPC,CMS-Na几种,具体选择哪一种,还要根据主药的性质来定,而且用量很关键。至于溶胀性辅料方面,有报道CMC-Ca比较好,而且对崩解时间很有利,但目前国内没有,可选的主要有纤维素类,预胶化淀粉等,很同意楼上兄弟所说高低粘度结合选用,但还要数据验证才可。由于现在做的是中药分散片,主药粘度大,想粉末干法压片,又要考虑吸潮问题,所以填充剂也很关键!!现在还没选出来,还要大家多多指教!!!!
干法压片,你们如何解决粉未的流动性问题?国产的很少能达到要求?放大生产时问题多多。
hunter008 wrote:
分散片于水中分散后混悬效果不好.而混悬效果好坏又是评价混悬性分散片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又没有一具体的衡量标准,请指教!


分散片的混悬效果的评价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本人认为用一定时间后的光密度的变化,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简单操作如下:
取分散片加水50ml,充分搅拌,立即于700nm处测定,并记录0、5、10、15、20、25、30min时的透光率,计算(Tt-T0)/T0,值小表明混悬液沉降慢,稳定好。
我已完成了一个分散片新药品种的处方和工艺研究
我认为湿法制粒比干法强,主要基于流动性和可压性两条原因
粉末直接压片的hausner指数过高
如果不愿意用HPMC和PVP,可采用醇水制粒法,用作润湿剂,会有理想的效果。
辅料当然CMS-Na和PPVP都很好,可单用或合用,再加些成型性好的辅料就行了。
我制得的片子片重300mg,可在40秒到1分40秒内完全崩解过筛
当然中药品种可能更麻烦些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