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义

字体:放大正常缩小 打印: 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答案: 显示
  • 第一单元 总 论
  •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一单元 总 论

  • 第01讲 总 论
      细目一 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等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则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故云“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为“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等四方面,而这四方面又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法统方”。
  •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此外,凡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2.吐法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吐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或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   3.下法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方法,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配合运用。
      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
  •   5.温法 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
      6.清法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脏腑以及虚热之分,故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等不同。
      7.消法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作用,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协调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外出时,也可使用补法以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补法又可进一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在这些治法中又包括分补五脏之法。

  •   细目二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方法有君臣佐使配伍、气味配伍、升降开阖配伍等。
      君臣佐使配伍:
      1.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 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   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针对某一具体成方之药味加减的变化,是指在君药不变的前提下,加减方中其他药物,以适应一些次要兼证的需要。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佐使药的加减,二是臣药的加减。
      2.药量增减的变化 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当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而用量不相同时,会发生药力变化,其结果可以是单纯的方剂药力大小的改变,也可以导致药物配伍关系及君臣佐使的相应变化,从而改变方剂的功用和主治证候。
      3.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的剂型较多,不同剂型各有特点。同一方剂,尽管用药及其剂量完全相同,但剂型不同,其作用亦有异,但这种差异往往只是表现在药力大小和峻缓的区别上,在主治病证上也多有轻重缓急之分别。

  •   细目三 剂型
      汤剂是目前中医临床最为传统与常用的剂型。
      汤剂的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而且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加减,能照顾每个患者或具体病变的不同阶段,因而多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患者。但汤剂也有不足之处,如服用量大、某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不适宜大规模生产、不利于患者携带。
  •   丸剂
      丸剂的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患者服用与携带。丸剂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但也有丸剂药性比较峻猛者,多为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如安宫牛黄丸、舟车丸等。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1.蜜丸
      蜜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炼制的蜂蜜为黏合剂而制成的丸剂。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
      2.水丸
      也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易于崩解,溶散快,吸收起效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
      3.糊丸
      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与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道的刺激。
      4.浓缩丸
      浓缩丸是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并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后,再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   散剂
      散剂的特点: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1)内服散剂分为两种 
      ①研成细粉,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这类散剂吸收快,便于携带与服用。
      ②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用,称为煮散,这类散剂实际类似汤剂。
      (2)外用散剂为极细粉末,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创面刺激小,可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亦有作点眼、吹喉等用。
  •   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1.内服膏剂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
      2.外用膏剂分软膏剂和硬膏剂
      (1)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煎膏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多用于慢性虚弱性患者,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   (2)软膏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具有适当黏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质的,亦称乳膏剂,多用于皮肤、黏膜或疮面。软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熔化,因而药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烧烫伤等。
      
      (3)硬膏又称膏药,古称薄贴。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可用于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痛、腹痛等。
      
  •   下列病证中不宜使用下法治疗的是
      A.瘀血
      B.痞块
      C.宿食
      D.结痰
      E.积水
  •   下列选项中不是汤剂的特点的是
      A.吸收快
      B.便于随证加减
      C.药效快
      D.方便携带
      E.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   下列各项,不属于“佐药”功用范畴的是
      A.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B.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C.针对某些次要症状发挥治疗作用
      D.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
      E.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