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医学题库】全新升级!学习做题新体验!
书 店 直 播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微 信
医学教育网执业药师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yaoshi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执业药师考试 > 辅导精华

2007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中药综合技能(3)

2007-08-04 16:50 医学教育网
|
考试大纲 打卡学习 2024年课程

  ☆ ☆☆☆考点61:问汗

  1.表证辨汗:可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之类。

  2.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3.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的是盗汗,多因阴虚而致。

  4.大汗:汗出蒸蒸,并见高热不已,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是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实热证。若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则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故称为"绝汗",又称"脱汗".

  5.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而继之汗出的是战汗,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6.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部,多由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

  7.半身汗:半侧身体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统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8.手足心汗:若汗出过多,又兼见口干咽燥,便秘尿黄,脉细等,则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以手足心为手厥阴、足少阴经脉所过之处。汗出过多,独见于心胸部,多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

  ☆ ☆☆☆考点62:疼痛的性质

  1.胀痛:在很多部位中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最多。胀而且痛者多是气滞。

  2.重痛: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多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

  3.刺痛:疼痛如针刺的称为刺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4.绞痛:痛如绞割的称为绞痛,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腹痛等。

  5.灼痛: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常见于两肋或脘部。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

  6.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7.隐痛:疼痛并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8.掣痛: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考点63: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反映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 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 渴。

  2.食欲与食量:用于判断病体的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若食少见于久病,兼有面色萎 黄、形瘦、倦怠等症者,属脾胃虚弱;而食少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者,多是脾湿不运。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 食。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 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尤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 的表现。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

  3.口味: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 考点64: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平脉的至数是一呼一吸即一息脉来四至,脉象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 相应的正常变化。脉学中认为,平脉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胃气),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三是"有根",在尺部 沉取,仍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力的气象。

  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斜飞脉";若显现于寸口的背侧,名"反关脉",均是桡动脉解剖部位的异常,属于生理变异的脉位,不作病脉论。

  ☆ ☆考点65: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

  1.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一般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治法:辛散解表。

  2.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它是与表证相对而言的。概括地说,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

  治法:多种多样,可用"和里"加以概括。

  ☆ ☆☆考点66: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证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1.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症状。

  治法:温以祛寒。

  2.热证:多由外感火热之邪,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或阳盛阴虚,表现为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临床表现:多见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症状。

  治法:清热泻火(或清热养阴)。

  ☆ ☆☆☆考点67: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证是由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1.虚证:为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但以后天失于调养为主。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少苔无苔,脉虚无力等。

  治法:补虚扶正(温阳益气、养血滋阴)。

  (1)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2)亡阴证的临床表现:汗出而热,口舌干燥,齿燥,唇干焦裂,目窠深陷,肌热,手足温,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而干焦,脉数疾无力。

  (3)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面色 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4)亡阳证的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志模糊或神昏,舌淡白而润,脉微欲绝。

  2.实证:是由邪气过盛所反映出来的一类证候。形成原因: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二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治法:泻实祛邪。

  ☆ ☆考点68:气病的辨证

  1.气虚证:是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治法:补气。

  2.气陷证:常为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其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提。

  3.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用力努伤、闪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闷胀、疼痛。

  治法:行气。

  4.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不顺。一般多指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气升发太过所致的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的主要特点为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治法:降气镇逆。

  ☆ ☆☆☆考点69:血病的辨证

  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行量少、愆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治法:补血。

  2.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肿块疼痛拒按,痛处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法:活血。

  3.血瘀兼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身倦乏力,少气自汗,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等。治法:补气行血。

  4.血瘀兼血虚证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有瘀斑,脉细涩,或见肿块疼痛拒按,痛处不移。治法:养血活血。

  5.寒客血脉证的临床表现:疼痛喜暖,得暖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而暗,脉沉迟涩。妇女常见少腹冷痛,畏寒肢冷,月经衍期,色暗淡有血块等。治法:温经活血。

  6.血热搏结证的临床表现:一般常见疼痛喜冷,发热,或见出血,或有肿块,脉数,舌暗红等。治法:血热互结于肠胃者,治宜泻热破瘀、散结消肿;热入血室者,治宜和解透达、清热活血;热灼血枯者,治宜清热缓中、祛瘀生新。

  7.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心烦,或躁扰发狂,口干不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脉细数,舌红绛,或见各种出血证,妇女月经前期、量多等。治法:清热凉血。

  ☆ ☆☆☆考点70:气血同病的辨证

  1.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治法:气血两补。

  2.气虚失血证的临床表现: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治法:补气以引血归经。

  3.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等。妇女还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状。治法:行气活血。

  4.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大量出血的同时见面色 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等。治法:根据血脱先益气的原则,急宜补气以固脱。方如独参汤、当归补血汤等。

  ☆☆☆☆考点71:心病辨证-虚证

  1.心气虚与心阳虚的临床表现:心阳虚与心气虚的共有症状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1)心气虚的主要脉症:除上述症状外,兼见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2)心阳虚的主要脉症:除上述症状外,兼见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

  (3)心阳虚脱的主要脉症:除有心阳虚的症状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治法:心气虚宜补益心气,心阳虚宜温通心阳。若心阳虚脱,则应回阳救逆。

  2.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1)心血虚的主要脉症:除上述症状外,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2)心阴虚的主要脉症:除上述症状外,兼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血虚宜养心血,安心神。心阴虚则宜滋养心阴,安神定志。[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考点72:心病辨证-实证

  1.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治法:清泻心火。

  2.心血瘀阻的临床表现: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厥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法:通阳化瘀。

  ☆ 考点73:肺病辨证-虚证

  1.肺气虚的临床表现:咳喘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或语言断续无力,稍一用力则气吁而喘,周身乏力,自汗出,面色 白,舌质淡嫩,脉虚弱等。治法:补益肺气。

  2.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并有咽喉干痒,或声音嘶哑,身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无力。阴虚火旺还可见咳痰带血,干渴思饮,午后发热,盗汗,两颧发红,舌质红,脉细数。治法:滋养肺阴。

  ☆ ☆考点74:脾病辨证-虚证

  1.脾气虚

  (1)脾不健运的临床表现:食纳减少,食后作胀,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泻,时息时发。并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白,脉缓弱。治法:益气健脾。

  (2)脾虚下陷的临床表现: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慢性腹泻,并见食纳减少,食后作胀,少腹下坠,体倦少气,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治法:补脾益气。

  (3)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饮食减少,倦怠无力,气短,肌衄,便血以及妇女月经过多,或崩漏。舌质淡,脉细弱。治法:温脾补虚,益气摄血。

  2.脾阳虚的临床表现:在脾不健运症状的基础上,同时出现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温,气怯形寒。妇女则见白带清稀,小腹下坠,腰酸沉等症。脉沉迟而舌淡苔白。治法:温中健脾。

  ☆ ☆考点75:脾病辨证-实证

  1.寒湿困脾的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泛恶欲吐,口不渴,便溏稀薄,小便不利,妇女带下。舌苔白腻或厚,脉迟缓而濡。治法:温中化湿。

  2.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面目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厌恶油腻,恶心呕吐,体倦身重,发热,口苦,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利湿热。

  ☆☆☆☆考点76:肝病辨证-实证

  1.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神情沉默,不欲饮食。或见口苦善呕,头目眩晕。脉弦,舌苔白滑。在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等症。治法:疏肝解郁。

  2.肝阳上亢的临床表现: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治法: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舌,尿黄。甚则咳皿,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泻肝火。

  4.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胁肋满闷疼痛,黄疸,小便短赤,或小便黄而浑浊。或带下色黄腥臭,外阴瘙痒;或睾丸肿痛,红肿灼热。舌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5.肝风内动

  (1)肝阳化风的临床表现:头部抽掣作痛,头晕眼花,肢麻或震颤,舌体抖动,舌红脉弦。甚则猝然昏倒,舌强,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治法:平肝息风。

  (2)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高热,肢体抽搐,项强,两眼上翻,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脉弦数。治法:清热息风。

  (3)血虚生风的临床表现: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萎黄,经常手臂发麻,或突然手足抽搐,牙关发紧,脉弦细,舌淡少苔。治法:养血息风。

  6.寒滞肝脉的临床表现: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胀大下坠,或阴囊冷缩。舌润苔白,脉多沉弦。治法:暖肝散寒。

  ☆ 考点77:胃病辨证

  1.胃寒证的临床表现: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阵阵发作,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舌苔白滑,脉沉迟或沉弦。治法:温胃散寒。

  2.胃热(火)证的临床表现: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泻胃火。

  3.食滞胃脘的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泛酸,或矢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泄泻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

  4.胃阴虚的临床表现: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热、大便不调、干呕作呃,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滋养胃阴。

  ☆ ☆☆☆考点78:脏腑兼病辨证

  1.心肺气虚的临床表现: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 白,甚者可见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治法:补益心肺。

  2.心脾两虚的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纳减少,腹胀,大便溏泻,倦怠乏力,舌质淡嫩,脉细弱。治法:补益心脾。

  3.心肾不交的临床表现: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无苔,脉细数。治法:交通心肾。

  4.肺脾两虚的临床表现:久咳不已,短气乏力,痰多清稀,食纳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苔白舌淡,脉细弱。治法:补脾益肺。

  5.肝火犯肺的临床表现:胸胁窜痛,咳嗽阵作,甚则咳吐鲜血,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头眩目赤。舌苔薄,舌质红,脉弦数。治法:清肝泻肺。

  6.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咳嗽痰少,动则气促,间或咯血,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遗精,颧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补肺肾。

  7.肝脾不调的临床表现:胸胁胀痛,善太息,腹部胀满,肠鸣,大便稀薄,矢气多,精神抑郁,性情急躁,食纳减少,舌苔白,脉弦数。治法:疏肝健脾。

  8.肝胃不和的临床表现: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或呕恶,苔薄黄,脉弦。治法:疏肝和胃。

  9.脾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倦怠,大便溏泻或五更泄泻,或见浮肿。甚则腹满膨胀。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治法:温补脾肾。

  10.肝肾阴虚的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男子或见遗精,女子或见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治法:滋补肝肾。

  ☆ ☆考点79:治未病的原则

  1.未病先防

  (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

  (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2.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考点80:正治与反治

  1.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逆,是指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 理]

  2.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 考点81:治标与治本

  1.急则治其标:如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的时候,应先治疗标病的腹水。大小便不利,可用利水、逐水法,待腹 水减轻,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又如大出血病人,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再治本病。再如某 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当新病较急之时,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待新病愈后,再治宿疾以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如肺痨咳嗽,其本多为肺肾阴虚,故治疗不应用一般的止咳法治其标,而应滋养肺肾之阴去治其本。又如在急性热病中、后期伤阴,则应养胃滋肾等。

  3.标本兼治:是指标病本病并重,则应标本兼治。如虚人感冒,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治宜益气解表,益气为治本,解表是治标。又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则应表里双解,亦属标本同治。

  ☆ ☆☆☆☆考点82: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

  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5.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由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考点83: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时制宜".《素问o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正是这个道理。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地制宜".如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黄、桂枝;东南温热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芥、防风。这也是地理气候不同的缘故,所以治病应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1)年龄:老年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患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虚证宜补,有实邪的攻邪要慎重,用药量应比青壮年较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小儿病,忌投峻攻,少用补益,用药量宜轻。

  (2)性别:如在妊娠期,对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药物,当禁用或慎用。产后应考虑气血亏虚及恶露情况等。

  (3)体质: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偏,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 考点84:康复

  1.基本原则

  (1)形神共养: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养神重在调神爱神。

  (2)调养气血阴阳:调养气血,调养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

  2.常用康复疗法:药物康复法、针灸、推拿气功康复法、体育娱乐康复法、自然康复法。

  ☆ ☆☆☆☆考点85:藏医基础知识

  1.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五元学说认为,五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土元"沉、稳、坚、粘",功能持载和固定, 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 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水能使土凝结不散离,水也能冲土,土能掩 水,土元与水元之间存在相依和相克关系;水能灭火,火能干水,水元与火元之间存在相克关系;风遇水吹得水更寒,遇火吹得火更烈,风元助纣为虐于水、火元; 空为土、水、火、风元的存在和运动提供空间。

  2.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3.阴阳(寒热)学说:《四部医典》将太阳、月亮,火、水,热、寒,强、弱,锐、钝,外、内,上、下,雄、雌等许多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皆概括于 阴阳两方面之中。将一切趋于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亮的、温热的、外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阳。将一切趋于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 阴暗的、寒凉的、内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阴。

  ☆☆☆☆☆考点86:藏药理论

  1.藏药与五元: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的湿能,火元为药物生长的热源,风元为药物生长的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提供空间,五元缺一不可。按照所含五元成分的多寡,药物分成土性药、水性药、火性药、风性药、空性药五大类。

  2.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1)六味:甘、酸、咸、苦、辛、涩。药物气味由药物中的五元所决定。土和水元生甘味;火和土元生酸味;火和水元生咸味;水和风元生苦味;火和风元生辛味;土和风元生涩味。各药味有其自己的功能。

  (2)八性:重、腻、凉、钝、轻、糙、热、锐。药物的八性源于五元,其中土元偏盛药物性能则重、腻;水元偏盛药物性能则凉、钝;火元偏盛药物性能则热、锐;风元偏盛药物性能则轻、糙。

  (3)十七效:柔、重、温、腻、温、寒、钝、凉、软、稀、燥、干、热、轻、锐、糙、浮。十七效源于五元。其中重、稳、温、钝、柔、腻六效源自五元 中的土元;热、锐、干、轻、燥五效源自火元;凉、稀、软三效源自水元;寒、糙、浮三效源自风元。药效与疾病性质两两相对或相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 考点87:藏药配伍

  1.配伍方法:根据药物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论,藏医在配方时形成按味、性、效配伍的方法。

  2.配伍原则

  (1)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2)找温和配伍原则。

  (3)加减原则。

  (4)寒、热药性分别配伍的原则。

  ☆ ☆☆考点88:藏药的治疗方法

  1.平息法:用饮食、起居和服用药物把疾病平息于体内。按《四部医典》所述方剂有清热汤54方、祛寒汤23方;清热散58方、祛寒散66方;丸剂有清热丸如水银丸等,祛寒丸剂如五味青鹏丸等;还有软膏、酥油丸、灰丹丸、硬膏、药酒、珍宝药方剂等。

  2.补益法:对隆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失血过多者、长期失眠者、悲伤过度者等进行滋补,补益方如大方、小方、强身方、"觉庄"方、九味雪蛙方等。

  3.消散法:服用药物及禁食或使用清淡饮食使身体消瘦。

  4.排出法:有药物引吐、泻下、汗法及外治法。

  5.引吐法:服用具有催吐功能的方药,吐出宿食、毒物和病邪,达到治疗存在于上体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培根病。主药橐吾、刺参、锡金大戟等配以其他药。

  6.汗法:主要方剂有四味木香汤、七珍汤等。

  7.油疗法:食用动、植物油脂或外用涂擦、点滴身体特定部位。方剂有各种油脂、酥油丸等。

  8.泻下法:内服具有泻下功能的方药或灌肠,将腹内疾病尤其是赤巴病排出体外。

  9.滴鼻法:将药汁滴入鼻腔,药力通过鼻黏膜吸收,渗入耳、目、头、脑等部位达到醒脑开窍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0.利尿法:又称脉泻法,是服用具有收敛、扩张血管及利尿功能的方剂,将沉于深处的陈旧病邪通过各毛细血管运送到尿液,由尿道排除体外的方法。

  11.外治法:利用药物、物理作用及外科手术等手段,从体外实施治疗,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除脓血,剔除腐肌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 ☆☆☆☆考点89:部分重要常用方剂简介

  1.七十味珍珠丸的功能:开窍醒神,镇惊息风,活血通络。

  2.二十五松石丸的功能:舒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

  3.二十五珊瑚丸的功能:醒脑开窍,舒筋通络,化瘀止痛。

  4.六味安消散的功能: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

  5.仁青芒觉的功能:解毒消炎,降水通淋,祛腐生肌,利尿消肿,滋补强身。

  6.仁青常觉的功能:消炎解毒,健脾和胃,活血消肿,止痛。

  7.佐珠达西的功能:疏肝健胃,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8.七味红花殊胜丸的功能:清热消炎,保肝利胆,退黄止痛。

  9.五味岩精丸的功能:清肝泻热,利胆退黄。

  10.二十五味鬼臼丸的功能:祛风镇痛,调经止血,补气养血。

  11.洁白丸的功能:健脾和胃,止痛止吐。

  12.大月晶丸的功能:消炎解毒,和胃止酸,消食化痞。

  13.十三味鹏鸟丸的功能:消炎止痛,疏通经络,开窍醒神。

  14.三十五味沉香丸的功能:清瘟泻热,宽胸益肺,祛风通痹。

  15.十三味冥丸的功能:清热解毒,理气通淋,用于前列腺炎。

  16.降脂丸的功能:清血除脂,用于高脂血症。

  17.二十九味能消散的功能:祛寒化痞,消食,调肝益肾。

  18.十一味金色丸的功能:清热解毒,化瘀,用于胆囊炎等。

  19.十味黑冰片丸的功能:温胃消食,破积利胆。

  20.八味沉香散的功能:宁心安神。

  21.志嘎汗散的功能:清热解毒,消炎,用于小儿流感、脑炎等。

  ☆ ☆☆☆考点90:蒙药的概念及标准

  1.蒙药的概念:在蒙古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蒙药。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其植物药约占70%.

  2.蒙药的标准

  2000版《中国药典》收载蒙药制剂12种,专用蒙药材4种,与中、藏及维医交叉用药材19O种;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年第一 版)收载蒙药制剂145种,蒙药材57种;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分册》中记载的与藏医交叉适用的制剂10余种,药材40种;卫生部药品标准《维药分册》中 记载的与维医交叉适用的药材3种。总计法定蒙药制剂167种,药材294种(不包括炮制品种)。

执业药师公众号

距2024年执业药师考试还有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执业药师 《药二》基础学习班免费试听 免费试听
    《中药综》摸底测试,试卷解析

    主讲:柏轩 5月6日 19:30-21:00

    预告
    《药综》摸底测试,试卷解析

    主讲:赵苪言 5月7日 19:30-21:00

    预告
    免费资料
    执业药师 备考资料包
    记忆口诀
    学习计划
    模拟试卷
    教材变动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