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2009-10-30 13:47 医学教育网
|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总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1.寒热错杂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类型。

  (1)上热下寒证: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下寒)。

  (2)上寒下热证: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

  (3)表寒里热证:寒邪袭表,表未解而邪气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结(里热)。

  (4)表热里寒证: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2.寒热转化证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由寒转热证: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转为热证,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临床表现,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

  (2)由热转寒证:临床上先见热证,后转为寒证,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可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此属由热转寒的过程。

  寒热转化是病情发展的表现,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未衰,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证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

  (1)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证”,由于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或肌表,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患者可见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寒之症,但细察之,患者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此时所见之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患者可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热之症,但仔细观察,患者身虽热而反欲加衣被,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距离2024医师技能考试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