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2009-11-12 10:55 医学教育网
|

  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气学说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生成之原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而中医学的气学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及其与血、精、津液和脏腑经络的关系的医学理论。在气学说的生成过程中,不但哲学的气概念促进了医学气学理论的形成,而且中医学中关于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不管是古代哲学的气学说,还是中医学的气学理论,其产生皆借助于古人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是古代哲人将观察天地自然的变化与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而获得的认识加以抽象、纯化的结果。

  云气说是气学说产生的始基。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古代先哲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古代先哲们在日常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云在风的吹动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变化无穷。天地间的这种升降聚散氤氲之气,即是云气。风的流动,云的聚散,能引起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风吹云聚,可致雷鸣闪电和雨,雨水可孕育万物,而雷鸣闪电及狂风暴雨又可毁坏自然界的万物。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界的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与毁灭。即《老子·四十章》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易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进一步抽象为“气”,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又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气的升降氤氲聚散运动,造就天地万物,并推动万物的发展与变化。于是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

  中医学有关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产生的土壤。

  古代医家通过对人体自身的呼吸、心跳、消化、排泄、运动、生殖以及神志、思维等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逐渐认识了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

  中医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故中医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内存在的气。此气是体内存在的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调控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这一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人体的各种显而易见的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的观察、推理、抽象和纯化。

  如人在呼吸时,能感受到气的存在。这是古人对人体之气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人在剧烈运动时,可以感受到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从而认识到人的运动与心跳、呼吸有关,剧烈的运动需要更多的清气吸入体内,然后再排出体外。人的呼吸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从而认识到呼吸之气与人体生命至关重要。再如人在出汗时,可见到蒸蒸热气。大量汗出之后,又有虚弱无力的感觉,因而产生体内之“热气”随汗而失的联想。另外,天气寒冷时,人排尿可伴随发散“热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人排便、呕吐时,也可见发散“热气”。剧烈吐泻时,因“热气”消耗多,可使人出现体倦乏力之感。在战争中,肢体伤残时可见到血气喷发,宰杀动物时也会见到“热气”与血一起喷发的现象,从而产生联想,认为“热气”与血共存于体内,血出多时“热气”亦失。“热气”脱失则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使人处于衰竭状态。古代哲人在摄生延命的实践过程中,如气功家的练功过程中,通过对导引、吐纳等功法的修炼,体悟到气在体内上下流动或沿经脉流注。再通过联想与类比,推测人体内的气如同自然界的云气,也不断地升降出入聚散运动。

  古人在观察和体悟人体之气的同时,又在观察和推测自然界的云气、风气以及大气的流动和变化。观察经验的积累,则产生了一个飞跃,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且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既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又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根源。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自然之气、浩然之气、精气等不同概念,但最终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所谓元气一元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元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气”。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皆可称为“元气一元论”,或“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王道》认为,气即是本始之气,说:“元者,始也。”同书《重政》又指出,元气存在于“天地之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地万物由元气产生,而元气由“玄”产生。《全后汉文·玄图》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原。”“玄”是万物的最初本原,包含天地最大的道德,故又称为“道”。道经过长久的运动,产生元气,元气是一种未成形的“气体”,但蕴含万物,又称为“太素”。可见张衡的元气,是一种原始物质,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元气本原论”。

  《古微书·春秋纬》认为:“元者,气之始。”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太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周易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产生天地,也并非宇宙之最初本原。

  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元气自然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在元气之前存在,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构成本原,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生本原。此元气是王充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最初本原。故说王充确立了“元气本原论”,标志着“元气一元论”的形成。两汉以前的有关气的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至此也被“元气本原论”所同化。

  从“元气一元论”的形成过程可见,两汉时期对宇宙本原的探讨,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发展先秦道家的“道—气—物”的宇宙生成模式,提出了“玄—元气—万物”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把元气作为玄和太易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二是以王充的《论衡》为代表,发展了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元气说”,明确提出了“元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开“气本论”哲学之先河。其后唐初成玄英的《庄子集释》认为“气为生物之元”但又由道生的思想,无疑是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的“道本原论”;而北宋张君房辑成的《云笈七签》指出“元气本一,化生有万”、“元气无号,化生有名”的“元气本体说”以及“道即元气也”的“道气合一说”,则是发展了王充的“元气本原论”。北宋张载的《正蒙》指出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的“气本体论”,认为太虚是气的无形和本然状态,气是宇宙的本体,太虚与万物为气之聚散的两种不同形态。这种以气为宇宙本体的哲学逻辑结构,是以气为最高范畴的“气一元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由上可见,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源于“云气说”,而中医学的气学理论,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等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推理。两种不同范畴的气学说,各有生成之源。但古代哲学的气学说,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医学有关气的认识的重要影响,中医学的气学理论是古代哲学气概念形成的基础,气学说萌生的土壤。而中医学的气学理论的产生,也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如中医学气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主要是对呼吸之气和人体内散发的“热气”的观察和推理,但与古人对自然界云气、风气等的观察和类比不无关系。中医学将人体内之气定义为无形而运动不息,无疑是接受了自然界之云气、风气的无形而运动的概念而产生。再如中医学对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认识,虽然可能源于古人气功锻练时的体验,但与哲学中宇宙本原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理论渗透于中医学似不无关系。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2024中西医摸底测试解析

    2月29日 19:30-21:00

    详情
    2024公卫摸底测试解析

    3月1日 19:30-21:00

    详情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