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中医内科职称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cdel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内科职称 > 主任医师资料 > 正文

《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厥证

2012-01-04 16:56 医学教育网
|

细目一:概述

一、厥证的概念及源流1.厥证的概念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斜等后遗症;病情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蹶不复而导致死亡。

2.厥证的源流《内经》论厥甚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热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伤寒论》、《金匮要略》继承《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而且重在以感受外邪而致的发厥。《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宋《卫生宝鉴》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明代《医学入门》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景岳全书》总结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

二、厥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气厥、血厥、痰厥的常见病因情志内伤(恼怒致厥为多),饮食不节(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亡血失津,体虚劳倦。

二、厥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病位在心、肝。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大凡气盛有余,气血上逆,或夹痰浊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成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以致神明失养,发为厥之虚证。

病理演变:一是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蹶不复之死证。二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等。三是阴阳气血失常,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此类厥证之生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本病的诊断要点1.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的临床表现。

2.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3.既往有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的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

二、本病与中风、痫病、昏迷的鉴别1.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斜及失语等后遗症。

2.痫病: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病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3.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病因与厥证证候的关系气厥实者,乃肝气升发太过所致,肝气上逆,由惊恐而发,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气厥虚者,乃元气素虚,过度饥饿,以致中气不足,脑海失养;血厥虚者,乃亡血失津,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或血证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失主,而致厥证。

二、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三、气厥、血厥、痰厥等常见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

(一)气厥1.实证主症: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代表方:直达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皂角、细辛、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檀香、丁香、藿香。

2.虚证主症: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代表方: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附子、炮姜、甘草。

(二)血厥1.实证主症: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当归尾、红花、山楂、乌药、青皮、木香、香附、泽泻。

2.虚证主症: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代表方: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常用药: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白术、茯苓、远志、甘草、肉桂、生姜、大枣、陈皮。

(三)痰厥主症: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陈皮、枳实、半夏、胆南星、茯苓、苏子、白芥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气厥实证,若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燥热者,可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平肝潜阳;若兼有痰热,症见喉中痰鸣,痰涌气塞者,可加胆南星、浙贝母、橘红、竹沥等涤痰清热;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等安神宁志。

气厥虚证,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煅龙牡,加强益气功效,更能固涩止汗;心悸不宁者,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养心安神;纳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血厥实证,若急躁易怒,肝热甚者,加菊花、丹皮、龙胆草;若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珍珠母。

血厥虚证,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痰厥证,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芩、栀子、竹茹、瓜蒌仁清热降火。

细目五:预防及护理

1.厥证的预防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注意思想修养,避免恶性的精神和环境刺激。

2.厥证的护理措施对已发厥证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救治。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题库软件
中医内科学职称考试题库软件(初/中/高级)

题库软件:热卖中

题库设计紧扣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科目。符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