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立即扫码添加微信
传染源 | 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 |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
早期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 |
淋巴细胞计数 | ↓ | |
重型、 危重型 |
D-二聚体 | ↑ |
外周血淋巴细胞 | ↓(进行性) | |
炎症因子 | ↑ |
核酸检测 | 核酸扩增检测方法(荧光定量PCR) |
抗原检测 | 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 |
病毒分离培养 | 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 |
血清学 | 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 | |
具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临床表现 | 以下任一或以上: 核酸检测阳性 抗原检测阳性 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 | 及时转移、转运和优先救治 |
学校、托幼机构、 学前教育机构、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
采取居家自我照顾或到医院就诊,不带病到学校或单位工作或学习。 患病期间应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检测阴性或发病7天后,患者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 | 每日“零报告”制度,每日至少两次测量体温并开展症状监测;高感染风险人员加强症状监测,“三天两检” |
学校、托幼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 做好流感样病例监测报告;强化每日健康监测、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 |
传染源 | 人是唯一宿主,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患者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影响因素 | (1)流行强度持续下降,各地发病率悬殊较大。 (2)发病年龄高移,但仍以小年龄为主。 (3)散发与暴发共存。 (4)农村为主要流行地区。 (5)流行周期,使用疫苗前每隔1~2年流行1次 |
临床过程 | 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左右。 ◆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急性起病等,出现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出疹期:病程第3~4天时,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开始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天遍及全身。 ◆恢复期:1~2天内迅速好转 |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出疹前6~21天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临床症状: ①发热,体温≥38℃; ②全身红色斑丘疹; ③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症状; ④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散,3~5天内波及全身; ⑤见麻疹黏膜斑。 ◆实验室诊断 ①8天~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查到麻疹IgM抗体。 ②恢复期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恢复期抗体阳转。 ③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 |
诊断 | 疑似 | 具有临床症状①、②并伴有③者 |
临床诊断 | 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没有流行病学联系者/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者/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 |
流行病学诊断 | 疑似麻疹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同时具备流行病学史者 | |
实验室确诊 |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实验室诊断①②③中任何一项者 | |
排除 | 疑似病例麻疹IgM阴性,并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无流行病学联系;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为其他疾病或其他出疹病例能明确找出是由其他原因引起发热出疹的病例(如药物性过敏性皮疹等) |
个案调查内容 | ◆基本情况 ◆疫苗免疫史 ◆发病情况 ◆临床表现 ◆标本采集及实验室诊断:血清、尿液 |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麻疹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麻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麻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 曾护理过麻疹病例,或与麻疹患者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员 |
控制传染源 | ◆患者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延长至出疹10天。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时间至少为21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可不限制活动 |
切断传播途径 | 消毒;其他措施:室内保持开窗通风、透光、清洁 |
保护易感人群 | ◆疫苗应急接种 ◆健康教育: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
核实疫情 | 在暴发疫情早期采集5例(病例数小于5例者全部采集)疑似病例病原学标本 |
病例搜索 | 搜索的时间范围应从首发病例发病日向前推2~3个最长潜伏期。当发现新的首发病例时,应相应地扩大搜索的时间范围,直至首发病例前1个最长潜伏期内无疑似病例 |
个案调查 | 参照以上“个案调查”部分,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21日以及传染期 |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 | 按照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对暴发进行描述 |
传播风险评估 | ①基本信息:发生麻疹暴发疫情的地区人口构成、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提供情况、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情况、近5~10年麻疹流行情况、近期开展的大型集会活动等相关信息。 ②接种率评估:单病例暴发疫情,30名1~6周岁儿童及密切接触者麻疹疫苗接种情况调查。病例分散的可以病例较为集中的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选取1个,随机入户调查10名(共30名)1~6周岁儿童。 ③常规免疫接种率分析 ④暴发疫情发展趋势评估: a.已采取措施; b.当地人群特点; c.发生月份; d.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本次麻疹疫情报告的及时性; e.其他,如医院院内感染管理、营养状况等 |
暴发 | 以村、居委会、学校为单位,10天内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 |
控制传染源 | 疫情发现和报告;患者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病例搜索 |
切断传播途径 | 消毒、通风换气 |
保护易感人群 | 疫苗应急接种、健康教育 |
暴发疫情特别应急控制措施 |
通用措施 | 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2021版)》规范,按时接种麻腮风疫苗2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