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APP二维码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公卫助理医师手机网栏目

手机网二维码

搜索|
您的位置: 医学教育网 >  >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辅导精华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病例|对照匹配-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辅导

2014-10-27 14:26 医学教育网
|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的科目繁多,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考试中的部分内容,希望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匹配(matching)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如以年龄做匹配因素,使两组在年龄构成上类似或一样,在分析比较两组资料时,可避免由于两组年龄构成的差别对疾病和因素关系的影响,从而更真实地反映研究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匹配分为频数匹配与个体匹配。

(1)频数匹配(frequency matching):

明确或估计出匹配变量每一层的病例数,然后从备选对照中选择对照,直至达到每层所要求的数目,不一定要求绝对数相等,重要的是比例相同。例如,病例组中男女各半,则对照组中也应一样。

(2)个体匹配(individual matching):

即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1:1匹配,为每一个病例配一名对照,又称配对(pair matching),1:2、1:3、…、1:R匹配时,直接称为匹配。

定量指标一般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匹配。例如年龄匹配,病例为50~59岁组,则对照亦应为50~59岁组。或者要求对照在±2岁、±3岁或±5岁等范围内匹配,如要求对照与病例的年龄之差在±3岁之内,则一个39岁的病例,其对照的年龄应当在36~42岁之间。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采用匹配的目的,首先在于提高研究效率,增加分析指标的精确度(即可信区间变窄)。其次在于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匹配的特征或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子,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子,否则不应匹配。

匹配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对照的难度。而且一旦对某个因素做了匹配,我们将不能再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也不能充分分析它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头(over-matching),应当注意避免。一般除性别、年龄之外,对其他因素是否进行匹配,须持慎重态度,以防止匹配过头,徒增费用和难度。

距笔试考试还有

2019年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正式开通!
立即查询
考试辅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