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护士资格手机网栏目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weisheng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中药用药——汗法及护理

2009-08-19 16:47 医学教育网
|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轻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饭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西药,如阿斯匹林、必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对于表邪已尽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自汗、盗汗、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汗法。

护考公众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