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藏病多虚,腑病多实”论

2009-07-28 14:16 医学教育网
|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的理论,是依据中医学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而提出的。

  古代医家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根据其功能特点的不同,将人体内脏划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三类。其中结构致密、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要功能者属于脏;而形态中空、以受纳和传导饮食物为其功能者,则为腑;而形态中空似腑、功能藏精气似脏的脏器,则既非脏又非腑,故名奇恒之府。即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脏,“藏也”,即藏精气;腑,“聚也,藏货也”(《说文》)。“脏者,藏也,如宝藏然,藏物而不泄也。……腑者,聚也,聚物转输,其用不穷也。”(《身经统考。脏腑问答》)肝、心、脾、肺、肾皆藏精气,故称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皆与水谷传导、消化有关,故名六腑。正如《灵枢。本藏》所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经水》亦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也”。

  所谓虚实即指“虚证”,“实证”。虚证是以精气亏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实证是以邪气盛实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五脏以化生、贮藏精气为主,七情内伤、劳逸过度及其他邪气伤及五脏,则致精气耗损,而见虚证,比如肝血虚、肺气虚、肾精亏等。六腑以传化水谷为主,水谷以通行下注为顺,痰饮、食积、内外邪气,伤及六腑,可致水谷传导不利,实邪停滞局部,而见各种实证。如食滞胃脘,胆郁痰扰,大肠湿热,小肠气痛等。故曰“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中医学的这一认识与临床实践是相符的。为了研究脏腑病证的虚实情况,我们对《实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中脏腑辨证中虚证、实证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实用中医基础理论》脏腑辨证中五脏病证(包括兼证)共39项,其中虚证24项,占61.5%;实证15项,占38.5%.六腑病证共18项,其中实证12项,占66.7%;虚证仅6项,占33.3%.《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中五脏病证共47项,其中虚证27项,占57.4%;实证20项,占42.6%.六腑病证共10项,其中实证8项,占80%;虚证2项,占20%.由此可见,“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理论是有其临床依据的。

  然而,应当指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皆非绝对。脏病亦有实证,如心火炽盛,肝胆湿热,痰湿阻肺等;腑病多实,临证亦可见虚证,如胃阴虚,胆气虚,小肠虚寒,大肠液亏等。上述统计资料亦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临证之时当灵活运用,详细辨治之。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理论,在临床上对于脏腑病变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五脏病变多虚证,故治疗中以扶正补虚为主,慎用泻法;而六腑病变多实邪结聚,其治多用祛邪泻实之法,少用补法。因此后世有“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如临床以“通腑泻热法”治疗多种急性腹痛,皆获良效,即是对此理论的极好例证。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距离2024医师技能考试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