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辨证论治 > 中医儿科 > 正文

九窍上火的中医治疗

2015-07-20 17:32 医学教育网
|

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通俗的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

出处:《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九窍用药的起源与发展

《难经?三十七难》除了将眼、耳、鼻、口归属九窍外,亦把“舌”、“喉”谓之“窍”,不无道理。

若论九窍用药治病,当先明何谓之“窍”?辞书曰:窍,“窟窿”、“孔洞”也。换言之“窍”即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洞。祖国医学对人体孔窍的叙述有“七窍”,“九窍”,“窍”,“下窍”,“空窍”,“苗窍”等不同名称。除“苗窍”之“苗”不一定是孔洞外,多指孔洞而言,只不过是所指的部位不同而矣。

经典说法“九窍”中前阴尿道谓之窍,很少有将前阴阴道谓之窍的。实际上临床中将阴道视同“窍”者,亦不鲜见,故今将阴道归属“九窍”之中,似亦无不妥。九窍用药治病就是通过上述“窍”作为给药途径,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采用单一或综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人体外邪、内伤因素所引起各种病症之目的。

人体九窍要通畅

人体的九窍是什么?

七窍是脸上的,两个眼睛 两个鼻孔 两个耳朵 一个嘴巴。加上大小便的前后二阴就是九窍。

九窍一定要保持通畅,张仲景曾经说过:勿令九窍闭塞 人即安和。所以九窍的保健很重要。

1、眼睛的日常保健

眼睛一圈很多穴位

睛明穴 承泣穴瞳子髎这些穴位都可以经常揉一揉。眼珠子要转一转。两个手捂热后,按在眼球上。

2、鼻子的日常保健

最常用的一个穴位就是迎香穴

这个穴位可以经常揉一揉。有位老中医不感冒的方法:用吹风机吹迎香穴,吹第二掌骨 这是全息穴,有很多全息穴位,然后吹涌泉穴。

网上还说用热毛巾捂鼻孔是异曲同工的作用。

3、耳朵的日常保健

耳朵里的穴位很多,像一个倒立的胎儿。还有孙思邈说的耳朵常鼓,就是鸣天鼓,是传统的中医保健方法。

4、口腔的保健

口腔也是孙思邈发明的“叩齿”,叩完以后要咽吐沫。

5、提肛的作用

第一个是痔疮常提肛可以让痔疮停止生长甚至是缩小一些。对盆腔尿道括约肌都有好处,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尿道括约肌松弛了,一打喷嚏尿出来了,咳嗽一声尿出来了,哈哈一笑尿出来了,怎么办?常提肛。

6、虚症的耳鸣

耳鸣不但是老年人有,现在青年人 中年人都很多。中医要分虚实。

老年人虚症多见,随着年纪的逐渐增大,肾虚的 肾开窍于耳,他就耳朵听力减退。

7、实证耳鸣的原因

中青年人的耳鸣耳聋多半是实症,多是肝火。

耳鸣要尽快看,越快越好,你一旦耳朵响了一两年再去看,中医西医都不好办。

西医是扩张血管,中医可以针灸 中药。

8、前后二阴也要通畅

不要憋尿,否则容易引起膀胱的问题,甚至膀胱肿瘤的问题。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它的恶性程度不高,但是复发率高。现在发现有抗癌的中药很多,但是很多都是有针对性的,有的走消化道,有的走泌尿系。

9、中医通二阴的药物

猪苓汤薏米都是利湿的,同时也是抗肿瘤的。猪苓薏米抗泌尿系肿瘤的复发,不光是膀胱,输尿管肾等等,效果相当不错。这就是中药的归经理论还是有相当高的价值的。

九窍不通与五脏五官的辨证论治

从东垣论述九窍不通与五脏五官的联系,可知治疗五官不通之疾,应以《内经》所说“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为指导,重点以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发挥进行辨证,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治疗方法。这是颇为重要的。现仅就东垣九窍不通之论述为主体,其不足之处,则参考历代经验记录,藉以触类旁通,以窥全豹。以下阐述,首论眼疾,次论耳病、咽喉病、口齿病的辨证论治。

一、眼病证治 临床以目赤、白障、流泪三症为多见。东垣阐述“诸脉者皆属于目”论,系引自《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脉者,皆属于目”和《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东垣引证经典论目疾,尤其有所发挥,并能联系实际。兹提要分述于后。

(一)目赤:为眼科中最常见,或因季节性的流行眼病。东垣论曰:“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而妄行,……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指出治目赤之疾,除应泻火之外,还应健脾利湿,湿火消散,则目赤可愈。

东垣对目睑赤烂,热肿疼痛并稍赤,及眼睑痒痛生疮,流泪,隐涩难开,治以广大重明汤(龙胆草、防风、生甘草、细辛),并可用其清汁温洗目。

(二)白内障:东垣说:“凡心包络之脉出于心中,以代心君之行事也,与少阳为表里。瞳子散大者,少阴心脉挟目系,厥阴肝之脉连目系。心主火,肝主木,与木火之势盛也。其味则宜苦、宜酸、宜凉,大忌辛热物,以助木火之邪也。饮食中常知此理可也。”指出白内障多因心肝火旺所引起,尤以老人为常见之疾。因自中年至老年之间的劳累,使体质之改变,阴血之亏损,阳气郁而化火,上达于目,而白翳内生,障碍视力,久之可致失明。

东垣对眼病翳,以至遮瞳人,视物不明,有云气之状,治以百点膏( 仁、当归、甘草、防风、黄连),制成眼药膏(引见《兰室秘藏》眼耳鼻门)。对内障眼得之于脾胃元气衰弱,心火与三焦俱盛,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心不得休息,故上为疾者,治以元明内障升麻汤(人参、黄芪、柴胡、升麻、葛根、炙甘草、归身、白术、白芍、五味子、防风、白茯苓、干姜、羌活、黄芩、黄连),热服食远(引见同上)。

(三)流泪:众所周知,肝开窍于目,肝为风木之脏,必其肝血不足,肝阳化风化火上扰之故。风阳上升,蒸腾水液泛滥,于是自目窍而外流。

东垣治两目紧急,倒睫拳毛,及上下脸皆赤烂,晴疼昏暗,昼则冷泪常流,夜则眼涩难开,以神效明目汤(细辛、蔓荆子、防风、葛根、甘草)(引见同上)。

二、耳病症治 以耳聋、耳鸣、耳脓三症为主要内容,引证经典理论,分别阐述于后,以供参考。

(一)耳聋:其理论,首先记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肾,在窍为耳。”明确指出肾开窍于耳。又见《灵枢?热病篇》:“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者,阴颇有寒者,热在髓。”因其病邪热炽,影响及脑神经所致。至东垣则认为:“《内经》云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症,然亦止从胃弱而得之。”(大肠小肠五脏皆属脾胃虚则俱病论)。指出耳聋治肾无效者,应以治脾胃之重要意义。

治耳聋有治肝肾、治脾胃之不同。如治耳聋因肾气不足,先见耳内痛如针刺,继而耳闭而聋,属阴虚火旺之症,方用益水平火汤(生熟地、麦冬、元参、菖蒲)(《辨证奇闻》)。耳聋治脾胃,因耳中干结、耳鸣、耳聋,方用柴胡聪耳汤(连翘、柴胡、炙甘草、当归、人参、水蛭、虻虫、麝香)(《兰室秘藏》)。暴聋,今称突发性耳聋,因药物而引起者。北京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证明,用葛根治疗,对突发性耳聋的有效率为74%.为阳明经病,成方可用东垣气聪明汤(人参、黄芪、蔓荆子、葛根、黄柏、白芍、升麻、甘草)。两方皆有升清降浊之义。

(二)耳鸣:耳鸣之理论首见《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故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指出耳鸣有虚实之不同,虚者,因脾胃虚而清阳下陷,浊阴上扰所致;实者,因阳气过盛而上干清窍所致。

如因肝肾之虚,并因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而致耳鸣不已,以手按其小耳,则鸣少息,此乃阳虚而气闭,治宜补阳气为主,兼理其肝肾之虚,方用发阳通阴汤(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柴胡、甘草、白芥子、炒黑荆芥、肉桂)(引见《辨证奇闻》片段)。

(三)耳脓:耳脓又称脓耳,今称急慢性中耳炎。据《张氏医通》说:“有耳触风邪,与气相击,其声嘈嘈,眼如见火,谓之虚鸣,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起不散,脓汗出焉,谓之脓耳。”外科分黄脓为葶耳,白脓为缠耳。一般由风热外感,或因浴水灌窍诱发,引起肝脾湿火上干清窍。先肿后痛,继化脓水,伴有寒热,脉象弦滑而数,宜内服抑肝消毒散(山栀、柴胡、黄芩、连翘、防风、荆芥、甘草、赤芍、归尾、灯芯、银花),痛甚者加羚羊角。外用金丝荷叶捣汁,加冰片少许和匀滴耳。如脓不畅出,围绕耳根红肿者,用麻油调敷玉露散(芙蓉叶研末)外用吹耳“螵蛸散”,治耳内出脓,耳痒。药用:海螵蛸五钱、朱砂五分、梅片三分,共研极细末,再用麻油或甘油调和成液体滴耳,日滴1~2次(引自《药 启秘》)。

三、鼻病证治 常见有鼻塞、鼻衄、鼻渊三种。

(一)鼻塞:李东垣说:“《难经》云:肺气通于鼻,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治鼻不闻香臭,方用丽泽通气汤(羌活、独活、防风、升麻、葛根、麻黄(不去节)、川椒、苍术、炙甘草、黄芪、白芷)。治耳鸣鼻不闻香臭,口不知谷味,气不快,四肢困倦,行走不正,发脱落,食不下,膝冷,阴汗,带下,喉中介介不得卧,口舌溢干,头不可回顾,项紧急,有强痛,头旋眼黑,头痛,呵欠,喷嚏,方用温卫补血汤(升麻、柴胡、生地、当归、苍术、白术、生炙甘草、土瓜根、丹皮、橘皮、吴茱萸、人参、丁香、藿香、黄芪、地骨皮、黄柏)(引自《东垣试效方?鼻不闻香臭论》)

(二)鼻衄:《素问?百病始生篇》:“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指出鼻衄属阳络损伤所引起。

因脾胃虚弱,气促气弱,精神短少而见鼻衄吐血者,治以人参饮子(麦冬、人参、当归、黄芪、白芍、甘草、五味子)。如见两寸脉数,血在上焦,或衄血、或呕血,与犀角地黄汤(犀角以水牛角代替)则愈。妇女经行鼻衄,每在月经前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时,或吐血盈口,或鼻内出血,称为“经行吐衄”,俗称“倒经”,多因肝郁化火,犯胃而上升,则冲脉之血不能下注而反上逆,肺经首当其冲,阳络伤则上溢,治宜清热凉血,顺经止血。方用顺经汤加牛膝(当归、生地、白芍、丹皮、茯苓、沙参、炒黑荆芥、牛膝)(上海市大学教材《妇产科学》)。

(三)鼻渊:鼻内常流青黄浊涕,夹有腥味,病名“鼻渊”,今称副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根据《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颇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病因系胆经之热、脾经之湿上移,外因风寒凝郁而成。用苍耳子汤送服奇授藿香丸(藿香、猪胆汁),或辛夷荆芥散(辛夷、荆芥、黄芩、南星、半夏仙、神曲、白芷、苍术)。本症日久,亦能致虚,当斟酌补气,不可一味辛散(引自《中医临证备要?鼻症状》)。《张氏医通》:“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是也。”脑漏今称额窦炎。故上述鼻渊与脑漏应有区别,但病异而可同治。如症见鼻流浊熏所致,可用河间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或用苍耳散;有用清阳火而兼滋阴法,可用景岳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三钱。

四、咽喉病证治 咽喉是咽与喉的合称,是指食管和气管的主要通道,关系人的生命安危,至为重要。除先天性病原外,咽喉病多因食物的不慎,空气的感染,脾胃的湿热化火上扰所致。咽喉病的理论,首见于《灵枢?忧恚无言篇》:“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李东垣说:“声者天之阳,音者天之阴,在地为五律,在人为喉之窍,在口乃三焦之用,肺与心合而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三焦于肺为用,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三焦于肺为用,又不可不知也。”又说:“口者脾之窍。”

东垣对咽喉病的论述,见于《兰室秘藏?口齿咽喉门》,但对咽喉病的治疗,仅见一方,为桔梗汤(归身、马勃、白僵蚕、黄芩、麻黄、桔梗、甘草、桂枝少许),主治咽肿微觉痛,声破。该方对张仲桔梗汤已有了新的发展。该文从咽喉病的全面说来,仅仅是局部的论证,并无多在的发挥。

五、口齿病证治 东垣论曰:“夫齿者肾之标,口者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其牙齿是手足阳明之所过。上龈隶于坤土,乃足阳明胃之脉所贯络也。止而不动;下龈嚼物,动而不休,手阳明大肠之脉所络也。”说明了牙齿、牙龈与肾、脾、胃、大肠经络的联系,以及牙痛、龈痛的寒热之分,和虫牙痛等不同症治。

(一)牙齿痛:东垣说:“牙者肾之标,亦喜寒,寒者坚牢,为病不同,热甚则齿动龈断,袒脱作痛不已,故治疗不同也。”指出肾主骨,齿为肾之余,而肾又为寒水之脏,恶炎热之侵犯,或客寒化热之伤,都致牙齿肿痛。

治客寒犯脑,牙齿疼痛,牙齿动摇,肉龈肿痛,或上下牙痛不可忍,微恶寒饮,大恶热饮,或因服补胃热药所致,可内服清胃散(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为末煎服,带冷服之)。外用立效散(细辛、炙甘草、升麻、防风、龙胆草,研细末,放于牙痛处)。

(二)牙龈痛:牙龈属手足阳明经,牙龈肿痛,腐烂,多因热毒循手阳明经而行上下牙龈所致。

治牙龈肉红肿,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黄,口或多食肉患者,内服神功丸(当归、藿香、木蚝、升麻、生地、生甘草、黄连、砂仁,汤浸饼和为丸。食远服)。外用牢牙散(羌活、龙胆草、羊胫骨灰、升麻,为细末,贴在牙龈上)。

(三)虫牙痛:虫牙痛,又名齿蠹。由于饮食瘀积,侵蚀牙齿,以及胃经湿热和牙齿疳蚀而痛之谓。

对上下牙齿痛不可忍,牵及头脑痛,及虫蚀痛者,内服清胃散(同上方)。外用治虫散(桂枝、熟地、藁木、白芷、当归、益智、黄连、羌活、吴茱萸、草豆蔻、黄芪、升麻、羊胫骨灰、麻黄,为细末,用温水漱口,后擦之)(以上均引见《兰室秘藏?口齿咽喉门》)。

通二阴 我们都知道便秘憋尿对健康不利,所以,要保持大便通畅,平时也要适量地食用一些利湿药悟者食品。利湿 利湿说白点就是利尿,最常用的利湿食物和中药有薏苡仁红小豆冬瓜扁豆荷叶黄瓜泽泻白茅根等,化湿的中药有藿香佩兰等。利湿对男性的前列腺有益,对女性来说,化湿可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通便 中药巴豆决明子等都是通大便的。大黄芒硝番泻叶也是通大便的,但不提倡大家用,因为泻下力量太大,会产生毒副作用。我们应该尽量选择平和的没有毒副作用的药食两用的中药,这样不会产生依赖性,如郁李仁麻子仁栀子牛蒡等缓和通便之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相关资讯
距离2024医师技能考试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