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手机网栏目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卫生网校 > 临床营养师 > 临床营养师培训辅导精华 > 正文

宝宝吃鸡蛋的六大误区 一岁前不宜吃蛋清

2020-05-25 16:14 医学教育网
|

“宝宝吃鸡蛋的六大误区,一岁前不宜吃蛋清”相信是准备参加临床营养师考试的朋友比较关注的事情,为此,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内容如下:

许多家长觉得鸡蛋的营养丰富,煮一个鸡蛋,就让孩子把整个鸡蛋吃掉,或者是煮好几个,一次性让孩子吃好几个鸡蛋。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讲,只需要给孩子吃一个或者是一个半鸡蛋就可以了,不仅营养达到了,而且也不易让孩子对鸡蛋反应过大,导致最后闻到鸡蛋就不吃的程度。

其实,吃鸡蛋也是有讲究的。妈妈要注意了,在给宝宝吃鸡蛋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一次性吃太多鸡蛋

很多家长以为,鸡蛋营养丰富,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因为婴幼儿消化能力差,如果让他们大量吃鸡蛋,不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于鸡蛋蛋白中含有一种抗生物素蛋白,在肠道中与生物素结合后,能阻止吸收,造成婴儿维生素缺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正确做法:婴儿补充铁质需要吃蛋黄,开始时也只能将1/4个蛋黄研碎,放在奶糕中食用,以后逐渐加至0.5-1个。如果食入太多,孩子的胃肠负担不了,会导致消化吸引功能障碍,引起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1-2岁的孩子,每天需要蛋白质40克左右,除普通食物外,每天添加1-1.5个鸡蛋就足够了。

二、将蛋黄作为第一次辅食

营养学专家认为,过去蛋黄多作为首选的辅食推荐,但蛋黄中铁很难吸收,吸收率仅3%,远低于瘦肉和动物肝脏(铁吸收率20%),而且蛋黄是最容易导致宝宝食物过敏的食材之一。因此,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不应包括蛋黄,蛋黄应在7-9个月开始添加,每日自1/4个逐渐增加至1个。

正确做法:第一次正规的辅食应该是婴儿米粉。婴儿米粉强化了铁、锌、维生素等,又不容易引起过敏,是宝宝首选的辅食。果汁、菜汁等也可以早期添加,但一般不作为正规的最初辅食。肉泥、肝泥也可以在早期尝试添加。

三、一岁内给宝宝吃鸡蛋清

需要注意的是,一岁内前不宜吃蛋清,这是因为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肠壁很薄,通透性很高,而鸡蛋清中的蛋白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直接透过肠壁进入宝宝的血液中,易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喘息性支气管炎等。

正确做法:建议一岁内不要在宝宝辅食中添加鸡蛋清。

四、吃未煮熟的鸡蛋

有的家长喜欢用开水冲鸡蛋加糖给孩子吃,由于鸡蛋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卵不能完全被烫死,因而容易引起腹泻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儿童会因此而患伤寒或肠炎。如鸡蛋中不含活菌而只有大量毒素存在,则表现为急性食物中毒,潜伏期只有几小时,起病急,病程持续1-2天,症状为呕吐、腹泻,年长儿诉腹痛严重,伴有高热,疲乏等。

此外,民间有“生鸡蛋治疗小儿便秘”的说法,事实上,这样做不仅治不了便秘,还会发生“弓形虫”感染。这种病发病较急,全身各器官几乎均会受到侵犯,常常引起<肺炎心肌炎、斑丘疹、肌肉和关节疼痛、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导致死亡。

正确做法:给孩子吃鸡蛋,一定要煮熟,以吃蒸蛋为好,不宜用开水冲鸡蛋,更不能给孩子吃生鸡蛋。

五、吃煎炸鸡蛋

因为在煎鸡蛋和炸鸡蛋时,蛋被油包住,高温的油会使部分蛋白焦糊,使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受到破坏,失去营养价值。食用后在口腔和胃内还不易和消化液接触,使消化受到影响。

正确做法:让孩子吃适量的水煮蛋蛋黄。

六、让发热病儿吃鸡蛋

鸡蛋蛋白食后能产生“额外”热量,使机体内热量增加,不利于病儿康复。

初次添加蛋黄时,要观察宝宝吃过后皮肤有无出现皮疹、荨麻疹、呕吐等过敏现象,因为婴幼儿免疫力较弱,对新品种食物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宝宝吃鸡蛋的六大误区,一岁前不宜吃蛋清”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临床营养师考试知识及内容,请点击医学教育网。医学教育网成立至今已有15年,专注医学考试培训教育,已经为数百万学员提供了考证、从业和晋升等专业帮助,赢得了广大医学从业人员的认可和信赖,未来我们依然会为每一位在医学路上不断前进的你,提供便利的学习资源及优质的服务。

报考指南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老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题库软件

题库软件:热卖中

题库设计紧扣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科目。符合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