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手机网栏目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卫生网校 > 医学生 > 正文

六分之一医学生从医 应“量少质优”吗

2013-03-05 17:17 医学教育网
|

  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基层卫生机构难留人才。有专家表示,应将“广种薄收”的培养模式转为“量少质优”模式。

  正 方

  基层和大医院一样

  也需要精英式教育

  陈军(山东省青岛商业职工医院):基层医疗其实更需要医学精英。因为基层看病看的是不分科的病,又缺少大型的检查仪器,医生要作出诊断需要很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基本功,需要比专科医生更具有逻辑思维、哲学思维能力,才能为患者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或推荐给合适的专科医生,让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基层医生担负的健康教育和防病任务超过治病任务,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要治好一个完整的人,比治好一个病难几十倍。恰恰是人的很多不确定因素,若要研究征服它,没有精英医生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国从一开始医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当年协和医院的医预科教育就是基于精英教育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张孝骞、吴阶平、林巧稚等医学泰斗,造就了辉煌的协和。后来我们的医学教育没有了医学预科,大部分是五年制本科,这使很多考入医学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当他发现自己不适合学医时,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完,这个过程是矛盾和痛苦的,所以毕业后他会放弃从医。我曾经写文章建议医学院校招生时应该增加面试环节,以便测试学生是否适合学医,如果不适合就不要录取他。因为本质上说,医学这一学科,试图理解的是一个与人类有关的永恒主题——人的自然本性。如同神学和法学一样,都指向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都需要逻辑和哲学作为基础,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哲学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知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具有的,不具有的人从医是不会成为好医生的,他会感到痛苦。

  医学院校的盲目扩招使医学教育失去了精英教育的光环,甚至在考生中流传着“考得不好就去学医”的论点。所以,我认同北京大学专家的观点:从患者利益出发,医学生培养模式有必要转为“量少质优”。

  “量少质优”不会加剧基层缺乏医学人才的现状。我认为,只要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增加医生到基层工作的吸引力度,就不会使基层缺乏人才。

  反 方

  基层正遭受人才寒冬

  不宜提倡“量少质优”

  顾掌生(浙江省湖州市卫生局):“量少质优”的医生培养模式虽好,但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

  目前大多数医疗单位为人员缺乏而忧心忡忡,特别是基层。以我市为例,全市在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的乡村医生(含执业助理医师以上)共1782名,其中乡村医生资质1558名,执业助理医师以上224名。在1782名乡村医生中,年龄结构分析:60周岁以上697人,占39.1%;50~59岁占33.0%.学历低、年龄老化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要培养少量优秀医生,势必加剧民众看病难的现象。

  医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职业,再优秀的医学生也要不断接受毕业后教育,因此,真正优秀的医生是靠临床实践打磨出来的。

  我认为,现阶段不能简单地确定一种单一培养模式,因为基层和大城市、东部和西部差距太大。国家应对医生培养制订一个长远规划:首先确定全国应该拥有多少医生;其次,确定全国医生还存在多大的缺口以及今后每年的补充数;再者,根据不同的层次、需求数量确定培养数量。

  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我国的医疗人才到底过剩还是不足,目前缺乏权威数据,单从我们这个地方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相当匮乏。从县级医疗机构到卫生院再到村卫生室,均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县级医院医生面对“狂潮”般的就医者,全部都在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很多人顾不上休息,常常累倒在岗位上。而卫生院常常只有一两位医生,卫生室很多村医年纪已过60岁,没法退休,也没有接替者。我的感受是:这个行业正在遭受人才“寒冬”,这时提精英教育显然不适合。

  基层为什么留不住人?因为在当下中国,越到基层损失越多,得到越少。而且,除资源性亏损外,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工资、待遇、晋升等“政策性亏损”无一不有,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一生。

  设 想

  既要量少质优的专科医生

  也要量身订制的全科医生

  陈卫春(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的医生不是多而是少,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模式如果不改变,无论是“广种薄收”还是“量少质优”的医生培养模式,都不能解决医学人才缺乏的问题。我认为,医生培养既要走“量少质优”的专科医师培养道路,又要走“量身订制”的全科医生培养之路。

  正如李玲教授所说:“这提示改革者要为基层医务人员设计一套职业规划:有他们单独的上升通道,持续的培养计划,更优厚的待遇。”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应该是:鼓励有志改变农村卫生面貌的大专毕业生到基层医院工作;定向招收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通过五年培养,毕业后回乡工作,留下不走的医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鼓励基层医院选送工作三年以上的医生,到城市大医院进修,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组织大医院的专家教授,定期到基层进行对口支援或带教,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开展远程会诊和视频教学等。

  而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则应:加强住院医生培养制度,对住院医生进行“魔鬼训练”,严格考核;选拔优秀的住院医生留下,作高年住院医生继续培养,根据其兴趣和能力进行专科医生培训,通过资格考试晋升主治医生;鼓励优秀的住院医生报考研究生,进行临床科研培养,获取硕士或博士学位;把优秀的硕士或博士送到国外深造,或攻读博士后,进一步培养高端人才,形成我们的“国家队”。

  王斌坤(解放军477医院主任医师):现在一些原来培养中专的卫校都升级为学院,不但招专科生,还大量培养本科生。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跟上,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历虽然提高了,但水平没有提高,执业考试总是通不过。拿到这种文凭的医学生,大医院不要,基层医院又不想去。解决办法是总量控制、分级培养。

  总量控制就是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测算出全国每年大致需要补充的执业医师数量,然后决定每年医学院校招生量。不能盲目招生,一味扩招,应从源头上控制超员问题。分级培养,就是精英人才和基层需要兼顾。大医院要求高学历人才,普通医院以本科生为主,基层医院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专科生,乡镇医院专科生的比例可以更大一些。

  对 策

  一方面要靠政策扶持

  一方面进行机制改革

  刘京本(北京海淀区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笔者高中毕业后考入一个理科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当了10多年工程师后改行从医,41岁时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44岁时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理工大学培养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程师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对我从医有很大帮助。亲身经历让我体会到,学医要比学理工科辛苦很多;做医生,付出要比做工程师多得多,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医学教育必定是精英教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国家应加大医学生助学金的投入。因为学制长,很多能吃苦的贫困学生上不起医学院校,国家不能因经济因素而失去一位好医学生。另外,因医生成才周期长,医学又是一门经验医学,应适当延长医生的工作年限。

  王廷敏(内蒙古鄂托克旗医院主任医师):基层医院的院长没有自主权,全由县党政部门决定,致使专业人员包括医学生,很难被正常录用,一些非医学人员倒是大量涌入,挤占了事业单位编制。同时,院长也由党委任命,只为党政领导负责,不为民众和职工负责,导致医学生要么进不来,要么进来也面临生存难。只有党政机关转变思想和工作机制,才能彻底解决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

报考指南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老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题库软件

题库软件:热卖中

题库设计紧扣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科目。符合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