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 > 医学万花筒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李萍中国药科大学

2015-08-27 16:58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李萍中国药科大学:

李萍,女,博士,教授,现任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人选、《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担任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中国天然药物、药学学报等杂志编委,是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Current Drug Metabolism杂志客座编辑。先后主持创建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现代中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http://sklnm.cpu.edu.cn/)。

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责任专家和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美国USP-HMC东亚专家组成员、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中医药工作组专家组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中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长期致力于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质量控制研究,创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多成分多靶标活性物质群发现与整合作用机理研究方法",为复杂成分组合协同作用模式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近五年来主持完成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20余项国家级课题,目前主持的课题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化学成分缺失/捕获-谱效表征"的中药复方药效物质与整合作用研究(批准号:81130068;起讫时间:2012-2015);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药有效成分群辨识技术研究(批准号:2008BAI51B01;起讫时间:2011-2013);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银杏叶制剂等效成分群的发现与质量控制新模式研究(批准号:81373966;起讫时间:2014-2017)等。

已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Trends 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第一和通讯作者150余篇),SCI引用1000余次,h指数为25;主编的《生药学》、《现代生药学》被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广泛采用作为本科或研究生教材,主持的《生药学》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2003),主编的《生药学》被评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国家级)医|学教育网整理。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申报国际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江苏省教学名师、优秀博士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人次、“美国礼来亚洲论文奖一等奖"1人次、10人获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奖;毕业生有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3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领衔的团队于2007年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08年被遴选为教育部创新团队。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