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 > 医学万花筒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学院简况

2015-03-24 10:50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学院简况:

1.办学规模

我院办学规模稳定在每年12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30至450人左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我院的应用心理学在2008年时成功申报校级重点学科,目前正处于建设期。

目前已完成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工作。

研究生培养方面,我院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也相对稳定在读硕士生15-20人,在读博士生3-4人。

3.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2008年以85分的高分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对应用心理学学士学位授予权的评估,我院拥有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0年初,医学心理学精品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目前已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在2010年初已完成申报省级特色专业的相关准备工作。

4.学术研究与交流学术研究:自建系以来,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2部,主编其他教材1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中标部省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6项,校级项目24项,人年均发表学术论文近2篇。

学术交流:自建系以来,举办国内大型学术会议1次,国内中小型学术会议3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30余场。

5.人才队伍建设我院一直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针对本院基础学科与热门学科高端人才少、高职称人才比例过低、部分学科带头人短缺、师资队伍出现断层等现状,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支持教师积极攻读校内外高一级学历,同时不断引进各层次人才,充实现有师资队伍,努力打造“年龄层次分明、专业方向互补”的人才梯队,目前已初见成效。目前我院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4人,医学心理学方向5,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向各5人,创造心理1人,实验室2人。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1人,副高3人,中级职称10人。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5人(含在读),硕士11人。

与此同时,还极为注重培养创造性教学团队,培养了《创造学》教学团队6人和课程负责人,确立了《创造学》教学团队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培养了《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教学型团队12人和课程负责人2人,确立了校内首创的研究教学型教学团队:“医学心理学”教学团队获校优称号。

6.实验室建设我院的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2004年9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的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初具规模,仪器设备总量较大、实验中心规章制度齐全、管理科学,开放时间长、仪器使用率高。在省内同类高校中,我校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已经走在了前列,2006年被评为省部共建实验室。

目前,实验中心拥有4个应用心理学实验室,1个生物反馈仪实验室,1个行为观察室,总面积达320平方米。实验中心拥有的心理学大型仪器设备有:生物反馈训练仪1台、JGW-B型心理实验台8台、心理学综合实验设计系统软件30套,以及70多台(60新10旧)教学电脑,总计100余万元。

应用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12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可以完成的实验项目为146个,年实验人时数为7200小时。

7.学生工作自2007年至今,我院学生人数每年均稳定在450人左右,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从1名发展为4名。学院专兼职学生工作干部平均年龄30岁,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共发表学生工作相关论文7篇,申报相关学生工作课题5项。

我院针对专业特点,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使学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力。2008年第一期培训学生74人,71人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通过率高达95.9%,2009年第二期有76名学生参加培训,71人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通过率高达93.4%,全国平均通过率仅为22%.社会实践方面:学生们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结对子、网上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为校内外的广大人士提供专业帮助。近四年来,心理学院学生累计1580人次投入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社会服务累计达140余次。

就业工作方面:我院专门成立了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了就业工作通报制度、就业奖惩制度、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制度。近四年间,我院毕业生人数为457名,每年的就业率均稳定在90%以上,就业去向大多为医院、学校、监狱及专业对口的企业。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