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草药 > 正文

山栀子药用价值

2012-08-14 18:40 医学教育网
|

本植物的根(栀子花根)、叶(栀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

采集

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

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药材

 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5厘米,粗0.6~2厘米。 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 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 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 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 气微,味淡微酸。

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藏红花酸、D-甘露醇、廿九烷、β-谷甾醇。

另含多种具环臭蚁醛结构的甙:栀子甙、去羟栀子甙泊素-1-葡萄糖甙,格尼泊素-1-β-D-龙胆二糖甙及小量的山栀甙。

药理作用

①利胆作用栀子水提取液及醇提取液给予家兔口服,对输胆管导出的胆汁量及固形成分无影响,但有人用同样制剂注射于家兔,15~30分钟胆汁分泌开始增加,持续1小时以上。

给兔静脉注射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钠后,胆汁分泌量增加。

栀子水煎剂或冲服剂给人口服后作胆囊拍片,证明服药后20及40分钟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家兔总输胆管结扎后,口服栀子水提取液则血中胆红素减少,用药愈多,减少愈显著(如结扎后每隔24小时口服1次,则结果甚为明显),尤其连续服用适量药物以后结扎,所得效果最佳,醇提取液亦具有相同的作用,但较水提取液作用稍弱。

栀子醇提取液注射于家兔,2小时血中胆红素较对照组稍增加,6小时后较对照组低,24~48小时后明显减少,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

在总胆管结扎的家兔,注射醇提取液,24小时末梢淋巴液中胆红素减少 ,藏红花素及藏红花酸钠亦有同样作用。

栀子可用于胆道炎症引起的黄疸。

②镇静、降压作用小白鼠皮下注射栀子流浸膏,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而不能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但能减少其死亡率,以流浸膏灰分作对照则未见以上作用。

也有用以消除失眠及过度疲劳者。

栀子煎剂和醇提取液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大白鼠和兔,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持久性降压作用,挣脉住射降压迅速而维持时间短,其降压部位似在延脑副交感中枢。

③抗微生物作用栀子水漫液在试臂内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15毫克/毫升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煎剂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煎剂对细菌生长无抑制作用。

④其他作用栀子醇提取液对家兔及大白鼠离体肠管平滑肌,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

去羟栀子甙对小鼠有泻下作用,其提取物制成油膏,可加速软组织的愈合。

毒性

小鼠急性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27.45克/公斤,皮下注射为31.79克/公斤,与镇静有效量比较,安全指数较小。

炮制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山桅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林纂要》:苦酸,寒。

归经

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功用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疗扭挫伤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更换新药。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③用于止血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