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十大品牌教育机构!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卫生资格考试>(032)消化科主治医师(中级师) > 正文

消化内科:溃疡性结肠炎

2009-06-04 17:05 来源:医学教育网     【 】【打印】【我要纠错

  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和直肠粘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本病与克隆氏病合称为炎症性肠病。其原因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和精神因素有关。主要症状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病程漫长。本病好发于青、中年,我国发病率较欧、美低,且轻型病例多见,但近二十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虽有药物控制病情,但由于反复迁延,常常出现并发症,甚至癌变。因此应坚持治疗,定期追踪。

  临床表现

  1.起病缓慢,多呈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性,少数突发起病,呈持续进展或暴发性过程。

  2.消化系统表现:腹痛和腹泻最为常见,腹痛位于左下腹,隐痛、绞痛,便后缓解。腹泻以粘液脓血便最常见,每日数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后重。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精神焦虑。

  4.肠外表现:常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口腔溃疡等。

  5.左下腹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增厚或痉挛的肠管。6.如有并发症则有相应表现。

  诊断依据

  1.腹痛、腹泻,排粘液血便,患者按特异性肠炎治疗无效。

  2.全身表现及肠外表现。

  3.多次粪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发现病原体。

  4.X线钡灌肠显示肠粘膜颗粒样或结节样,皱襞粗大、紊乱。肠壁呈锯齿状,后期则示肠管变短、僵硬,结肠袋消失,多发性息肉及肠腔狭窄。结肠镜发现病变部位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表面常附有脓性分泌物及血液。

  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2.抗炎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

  4.并发症治疗。

  5.必要时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轻症以口服药和其他对症治疗为主;

  2.重症除口服药,加静脉滴注给药,加强营养,利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肠粘膜修复;

  3.效果欠佳,中毒症状严重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选静脉点滴3-5天,然后口服强的松,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4.对慢性持续反复发作患者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选用“C”框限;

  5.直肠病变显著者,可用药物保留灌肠,选用庆大霉素,柳氮磺胺比啶,锡类散,地塞米松,消炎痛等;

  6.若出现并发症手术治疗。

  辅助检查

  1.凡有条件都应作直肠镜检查+组织活检,无条件者选择“A”其他项。

  2.大便培养+药敏,大便常规应多次进行,以鉴别特异性结肠炎。

  3.需要与肠结核、结肠癌、缺血性肠炎等鉴别时可选择“B”或“C”某项。

  4.出现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肠梗阻时应加腹部平片。

  疗效评价

  1.治愈:腹痛,腹泻消失,大便常规及血沉正常,内镜复查溃疡愈合,粘膜恢复光滑完整。

  2.好转:腹痛,腹泻明显好转,大便粘液明显减少,肠镜示急性炎症及溃疡愈合可遗留肠道缩短狭窄及炎性息肉。

  3.未愈:腹痛、腹泻反复加重,出现并发症,纤维肠镜示炎症表现无好转。

  专家提示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近二十年来有上升趋势,其症状又极易同特异性结肠炎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肠结核等混淆,因误诊而导致病情拖延,因此对本病应提高警惕,尤其对有家族遗传病史者,对食物过敏者应及时进行肠镜及活检检查。患者应对治愈有信心,平时注意心身愉快,消除紧张,少进食刺激性,过敏性食物,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功能。急性期治疗过后还应坚持长期维持用药。对青少年时期起病,病变范围涉及全结肠有息肉病变者,病程超过15年者,应定期复查,追踪,以防结肠癌发生。

  上一篇: 消化内科:消化性溃疡

  下一篇: 消化内科:急性肠炎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43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正保医学会议中心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