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十大品牌教育机构!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卫生资格考试>(034)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中级师) > 正文

神经内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009-06-10 19:54 来源:医学教育网     【 】【打印】【我要纠错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主要为颈内-中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脑供血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相应动脉分布脑组织暂时性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脑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该病为常见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为发病快、历时短、在24小时以内可以完全恢复,多次发作可发展为完全性卒中(大中风)即短暂脑缺血的反复发作常常是严重脑梗塞的警报,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大中风的重要手段。

  临床表现

  1.发作呈突然起病,症状与体征根据影响的动脉系统而不同,可维持2、3分钟至30分钟甚至更长,但不超过24小时,发作频率不定,有几年内发作1-2次者,亦有一日数次发作者。2.颈内动脉病变时,典型症状为同侧失明、对侧偏瘫与感觉异常,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颈动脉缺血时可表现失语伴对侧轻偏瘫,偏盲亦是常见症状。3.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时,其表现为头晕、眼花、走路不稳、眩晕耳鸣,严重时意识模糊、双目失明或复视、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与感觉异常、倾倒发作、构音障碍等。

  诊断依据

  1.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史;2.临床症状刻板地(椎基底动脉系统受累时常可有变化)出现;3.发作间歇期无神经系统体征;4.起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有脑动脉粥样硬化体征;5.无颅内压增高,并与癫痫、晕厥、内耳眩晕症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对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的治疗。2.抗凝治疗。3.血管扩张剂。4.降血脂、降低血粘度;5.血管手术,切除血管内膜和硬化斑或血管扩张支架成形术。6.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要及时予以治疗;2.近期发生且发作频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者可立即使用肝素静脉滴注;新近报道应用低分子肝素疗效好、副作用小(尤其是肝素引起出血的副作用)。3.发作次数较少者可口服新双香豆素一类抗凝剂。4.对偶发者,在使用抗凝剂前,可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苯磺唑酮等药物。力抗栓(Ticlid)活血素口服液是更为有效的新特药物。5.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帮助降低血粘度;血管扩张剂及中药根据具体病人慎用。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时要注意确定有无高血压、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感染等疾病;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发现缺血血管的定位;颅脑CT检查以便明确有无梗塞(尤其是腔隙性脑梗塞)。选择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使检查更准确。脑血管多普勒超声波检查以t解不同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及局部血管壁变化情况。脑血管造影或颅脑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位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便获得发生缺血的血管的直接证据,以便确定治疗方案(包括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等)。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便t解患者其他脏器的功能情况及血液疾病引起该病的初步检查。血脂、血糖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以便病因诊断;脑电图检查有助于与癫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短期内无发作。2.好转:症状体征消失,短期内少发作。3.未愈:发作次数及发作时的症状体征无改善。

  专家提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出现说明颅内某小动脉管微栓塞、血流量降低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而出现临床上的肢体麻木无力、头晕等症状,后因脑血管自身的调节等原因短时间脑缺血改善,症状消失。医学研究认为这种脑内小动脉的狭窄是由于从硬化的动脉内膜或心脏内膜上脱落的破碎小块物或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随血流到脑内小动脉或脑动脉本身硬化后所引起。如果上述原因不解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会再发甚至完全堵塞该动脉而引起大中风。因此其治疗不仅是治疗本病,而且对于预防大中风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活血素口服液对改善微循环效果好,阿司匹林和力抗栓被认为是目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对该病的治疗有效;潘生丁可与阿司匹林合用;抗凝剂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但有引起严重出血的危险,需要医生的随访和实验室的监测;低分子右旋糖酐有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患有高血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用降压药时,切不可使用强力降压药使血压急剧降低,而应使血压缓慢降低并维持在21.3KPa(150-160mmHg)左右,血压过低会引起大中风。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施行血管手术治疗在国外已十分普遍,主要包括: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气囊血管成形术、颅外颈内动脉搭桥术等。此类手术国内渐有开展。

相关新闻:
特别推荐
43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正保医学会议中心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