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急诊故事-"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

2012-09-26 15:26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抢救室门口,一名家属拦住了和我一起走过的主治医师,问道:“大夫,我们的病人还没确诊呀?”主治医师很自然的说,“还没有,等等吧。”

   主治医师停下来和家属交谈了几句,我则直接走到医生工作站,详细地翻阅了病人的病历:

   女性,38岁,因为发热一个月,昏迷十天在当地就诊,由于病情进行性加重,三天前转来我院急诊科。

   来诊后,病人持续高热,Glasgwo评分3分(重度昏迷),全身没有发现任何感染灶。全血白细胞也没有明显升高,只有一定程度的贫血,并伴有血清钙的严重升高。急诊科医生以及前来会诊的内科医生、内分泌医生都认为这是一个晚期恶性肿瘤的表现。

   详细了解了病人的情况后,我来到病人的床前。

   “你好”我对家属说,“刚才听到你和大夫聊病人的病情,是不是着急了?”

   “是呀,都来了三天了,也不见好,又不知道是什么病……”

   ……

   “我有几点想和你说说: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真的还没有确定她是‘什么病’,因为她的病比较复杂,进展也步较快,更重要是有些病只有拿到确凿的证据才能说‘确诊’,如病理检查结果,但现在我们没有。第二,虽然没有确诊,但我们不是没有大致的诊断,或者说对疾病有倾向性,我觉得,她可能是一个恶性病。第三,就像你刚才说到的,她‘没有见好’。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进一步说,即使是有明确的诊断,对有些疾病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方法。第四,对于我们这个病人,现在采取的所有措施叫做‘支持治疗’,也就是我们希望能够保证她的生命稳定,给我们进行检查和治疗赢得的时间。但是,我们看到她的病情还在进展,这两天昏迷还在加深,其他情况也没有好转,说明她疾病的进展比我们想象的快,如果这样,可能在不久,我们就‘顶不住’了。第五,这些是我的看法,我会再请两位专家独立地会诊一下,看看是否还有什么办法,如果我们的意见一致,我建议:第六,抓紧回去,不要最后人财两空,病人都回不了家(因为有规定,尸体是不能外运的)”

   另外两位专家请来了,结论是:“病人倾向于原发于血液或影响到骨髓的恶性肿瘤,而且已经是终末期了,没有很好的办法逆转。

   病人家属听从了我的建议,当天联系急救车回家。

   当病人病情很危重时,医生有时是可以看出来预后的,但是为了怕出现“医患矛盾”,把病情拼命往重了说,各种支持手段能上则上。这个病人其实永远也不会有“确诊”的那一天,除非最后做尸体解剖。医生所谓的“负责”,实际上让病人家属和医院都做了无谓的付出。其实更多的病人家属希望得到真实信息,当然,他们也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们“拿主意”。

   “大夫,能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专家会诊?”  这是另外一个病人家属对我们医生说的话。

   病人是一个以“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诊断进入抢救室,并接受呼吸机支持治疗的。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病人有“开放性结核”。根据国家规定,开放性结核需要转到“结核病医院”诊治。通过管理部门和相关医院联系后,那家医院虽然有床位,但对于病人的呼吸机支持有些顾虑,觉得技术力量不够强,希望我们脱离呼吸机以后再转过去。矛盾出现了:我们的医生催着病人走,那面的医生认为现在不能接。

   了解了情况以后,我找到了病人的三个儿子,开门见山地问:“我刚才听你们说要请会诊,你们希望请哪个专家会诊?是有选择的,还是让我们帮助找‘专家’?”

   “李××教授怎么样?”

   “李教授是搞肺癌的,不是专门搞结核的。”

   “那黄××教授哪?”

   “黄教授主要是看OSAS,一种打呼噜的疾病的,也不是专门搞结核的。还有别人吗?”

   “……”

   “我们也不知道该找谁。”

   “那我想问一下,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名字的?”

   “我们是从网上看到的。”

   “那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就是这边医生催你们走,那边医生说接不了。因此你们就着急了,想找一个大牌儿专家帮助看看,希望尽快脱机,然后转院,所以你们到网上看我们呼吸科教授谁年纪大,就想找谁。”

   “对,对,对。”三个人同时点头称是。

   我接着说:“你们放心吧,病人现在转不走,因为他还不稳定。既然那边医院说了技术力量不够,我们这儿一天脱不了机,我们一天不会催你们走,病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已经找到呼吸科×××教授看过,而且不止一次。病人在我们这儿,还需要你们告诉我们该找那个医生来会诊,那我们就失职了。另外,病人毕竟是传染性疾病,我们会给他调整一个床位,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避免对别人传染的可能性,保证其他病人的安全,希望你们能配合。同时,你们家属来护理病人,也找护士要一个口罩,保护一下你们自己。”

   最后的结果是,三个家属一直说:“王大夫,我们听你们的安排。”

   病人脱机了,但咳痰无力,不能拔出气管插管。大家认为更为安全的手段是做气管切开后再转院。这是一个很难让家属接受的操作。当我和家属交代时,家属还是这句话:“王大夫,我们听你们的安排。”整个谈话也没有用上三分钟。

   呼吸机脱掉了,气管切开了,病人最后也转到专科医院了。

   当病人或家属提出要做某些检查,试用什么药品,或请某专家会诊时,我们需要找后面的原因,其中很多情况是我们和病人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我们需要关注病人家属的情绪变化。在第一个故事中,一个“还”字,表达了病人家属焦急的心情;第二个故事出现的病人家属“要求”医生找会诊,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病人家属而这种情绪变化常常在不经意的对话中表达出来,特别是语气和语调。所以我们和病人家属交流时更加需要“听话听声儿”。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