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专长)考试 > 备考资料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婴儿黄疸

2021-05-11 16:29 医学教育网
|

医学教育网小编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婴儿黄疸”的知识点,详情如下:

(一)概述

1.胎黄的概念

胎黄是婴儿出生后以皮肤面目出现黄疸为特征的病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现代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肝细胞性黄疸等。

2.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的区别

生理性胎黄与病理性胎黄可从黄疸出现与消退时间、黄疸轻重、是否伴有临床症状三方面加以区别。

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黄疸较轻。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胎黄常在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或黄疸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3周后仍不消退。黄疸较深,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患儿常伴有不欲吮乳,口渴便秘,发热,或精神萎靡,肢凉纳呆,大便溏薄,甚或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等症状。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还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遗留后遗症。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形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如湿热郁蒸、寒湿阻滞,久则气滞血瘀。

2.主要病机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

(1)湿热郁蒸:由于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疸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支,气阳虚衰,可成虚脱危证。

(2)寒湿阻滞: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可致寒湿阻滞。

(3)气滞血瘀:部分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可致气滞血瘀而发黄。此因气机不畅,肝胆失常,络脉瘀积而致,故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成痞块。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不通,胆液不能疏泄,横溢肌肤而发黄者。

(三)辨证论治

1.湿热郁蒸证

主症: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水化湿,黄岑、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2.寒湿阻滞证

主症: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3.气滞血瘀证

主症: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黯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化瘀。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胎怯的定义和辨证论治

2021年中医专长医师证考点:小儿指纹诊察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2021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闭经的中医治疗原则】

上文内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婴儿黄疸”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实践技能栏目。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林远 中医专长医师 《中医外科学》 免费试听
    回到顶部
    折叠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