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学 > 中医学基础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问寒热

2009-12-07 17:49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恶寒与发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邪气 致病的时候,寒邪多致恶寒,热邪多致恶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发热,阴盛则恶寒,阴 虚阳盛亦发热,阳衰阴盛亦恶寒。总之,寒为阴象,热为阳征。通过询问病人恶寒发热的状况, 就可以辨别病变的性质和阴阳的盛衰。

  1.恶寒发热: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的反映。由于外邪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又有恶寒重发热轻与恶寒轻发热重的不同。

  外感风寒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因寒邪束表伤阳,所以表现为寒性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为主的恶寒重。寒 性收引凝滞,使卫阳郁闭不宣,所以发热,且常伴有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状。

  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因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故发热重。风热袭表,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所以微恶风寒,并常兼见口渴、自汗、脉浮数等症。

  表证寒热的轻重,不仅与病邪性质有关,而且与正气的盛衰亦有密切关系。如邪轻正衰的,恶寒发热常较轻;邪正俱盛的恶寒发热多较重;邪盛正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轻等。

  2.但寒不热: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唯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阳气虚于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阳虚则寒,不能温煦肌表,故同时并见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喜着衣被等虚寒证的表现。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伤,也可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阴盛则寒”。

  3.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而但恶热,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热势鸱张,此即所谓“阳盛则热。”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一般多在下午)者,即为潮热。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

  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故又称“骨蒸潮热。”常兼见盗汗、颧赤、口咽干燥、舌红少津等症。

  湿温潮热: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其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觉灼手。多伴有胸闷呕恶、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腻等症。

  阳明潮热: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因其常于日晡阳明旺时而热甚,故又称“日哺潮热”。常兼见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甚则生芒刺等症。

2017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网络辅导班次介绍

上一条·闻诊之听声音

下一条·问诊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